由于年初是宏观经济数据发布的真空期,市场会更多跟踪高频数据。尤其是春节消费作为风向标,更加受到关注,春节档票房即是其中观察居民消费的重要高频指标之一。
今年春节档票房低开高走,大年初一的票房金额13.56亿元,为18年以来的倒数第二,尤其是观影人次为2548.7万,为18年以来的最低。但是大年初三的票房金额11.23亿元,仅次于21年,观影人次2132.7万,高于19年和22年。
通过春节档票房观察消费的内在逻辑在于,通过春节档票房外推全年票房,然后通过全年票房外推居民消费。这种逻辑的基础是,春节档票房与全年票房的比例,以及全年票房与社零消费的比例,都是稳定的,或者有稳定的规律。
但是从实际数据来看,疫情之前,两个比例都是逐步抬升的。春节档与全年票房的比例,由2012年的2.4%抬升至2019年的9.2%,全年票房占社零消费的比例,由2012年的0.08%抬升至2019年的0.15%。疫情后两者的表现出现背离,2022年的春节档票房占全年票房的19.6%创新高,而电影票房占社零消费的比例仅为0.07%,低于疫情前。
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疫情对电影行业的影响尤其明显,不论是需求端的观影,还是供给端的拍摄,都非常不便,也对数据带来明显扰动。
另一方面,全年的电影票房收入占社零消费的比例仅在千分之1左右,这么低的比例,也意味着电影票房对整体消费的指示性可能不强。
不过即便剔除疫情影响,我们也看到电影票房与整体消费的比例关系并不稳定,这是因为影响电影票房的因素很多,而且波动大。我们参考chenqin在2017年的一篇文章的分析框架,影响电影票房的主要因素有5个,第一是潜在观影人群,主要是指没有电影院的地区,通过新建电影院满足观影需求,由于疫情前年度总票房的增速已经到低位,我们认为潜在观影人群已经很少,对票房的贡献很小;第二是居民消费能力,主要是指消费支出整体增加,所带动的电影消费的增加;第三是电影的相对性价比,即居民在看电影和其他娱乐休闲方式之间的权衡选择;第四是电影评分,我们用豆瓣评分来代表;第五是电影票的价格。
我们使用历年春节档的热门电影票房,与相应电影的豆瓣评分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春节档的平均豆瓣评分,另外由于熊出没也是历年春节档必出电影,也一并拿来比较。从豆瓣评分上看,今年春节档的豆瓣评分为7.6,较22年高了0.82分,远高于历年春节档。反倒是票房最高的21年,豆瓣评分最低。
从电影票价格上看,今年春节档票价与22年接近,为历史同期的较高值。
电影票房与整体消费的宏观联系,主要体现在第二个因素,但是由于其他因素,比如口碑和质量的提高,以及票价等的干扰,使得无法精确剥离。
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春节档电影票房的逆势走强,意味着消费仍在修复中,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由消费增加带来的,有多少是由口碑增加带来的,还无法准确分解。
注1:疫情后可能有部分影院倒闭或者暂时停业,本文未考虑其对票房的影响。
注2:今年春节档的豆瓣评分,后续可能有变化。
本文作者:Rick笔记,本文来源:Rick笔记,原文标题:《春节档票房逆势走强及其宏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