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错峰“返乡”,集中“返城”

海通宏观梁中华、侯欢
今年春运之前疫情爆发,部分人口提前返乡,所以除夕前的人口流动数据相比疫情前明显偏低,但并不表示人口返乡少,而是返乡人口平滑到了更长的时间维度上。对于消费数据,今年春节期间结构性的亮点确实比较多,例如电影票房、部分旅游景点数据,但总量的消费可能还没有那么强劲。

尽管疫情影响阶段性减弱,但和疫情之前相比,今年的春节数据仍然有一定的特殊性。春节期间,大家普遍会比较关注人口流动和消费的情况,所以我们重点谈下这两个方面数据的特殊性。

对于人口流动数据,今年春运之前疫情爆发,部分人口提前返乡,所以除夕前的人口流动数据相比疫情前明显偏低,但并不表示人口返乡少,而是返乡人口平滑到了更长的时间维度上;除夕过后,春运数据快速拉升,尤其是铁路、高速公路客流数据恢复明显,体现出了分散“返乡”、集中“返城”的特点。但中长期来看,仍然要观察疫情对劳动力供给、劳动力行业和城市选择的影响,可能会是影响经济和通胀的重要变量。

对于消费数据,今年春节期间结构性的亮点确实比较多,例如电影票房、部分旅游景点数据,但总量的消费可能还没有那么强劲。超额储蓄是疫后消费复苏的重要保障,我们测算了过去三年我国居民积累的超额储蓄量,其实远没有存款数据显示的那么高。而且参考其它经济体的经验,例如美国、日本,超额储蓄的存量主要集中在中高收入群体,中低收入群体并没有太多超额储蓄,甚至在消耗疫情前的储蓄。所以接下来消费恢复的结构分化也会比较大,结构亮点会比较多,总量还要看居民就业和收入的提升速度。

春运:分散“返乡”,集中“返城”

春运客流节前不及疫情前,节后明显提速。今年春运前20天,旅客发送量约7.4亿人次,同比增加52.8%,但是相比2019年同期下降47.1%。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主要的交通方式,铁路、公路的客流在春节前走势平稳,与疫情之前差距较大,但是在春节后客流增加的斜率明显高于过去两年,接近、甚至部分超过了2019年的同期水平。

1月26日(春运第20天),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028.8万人次,比2022年同期增长54.3%,比2019年同期下降8.2%,降幅大幅收窄。全国高速公路总流量5629.5万辆次。其中小客车流量5443.8万辆次,环比增长10.8%,比2019年同期增长23.7%,比2022年同期增长33.3%。

从背后的原因来看,春运之前疫情爆发,学生、农民工等群体或提前返乡,相当于把春运返乡总量平滑到更长时间维度消化,这可能是春节前春运客流量偏低的重要原因。但春节过后,疫情影响减小,返乡人口规模性“返城”,推动春运数据快速攀升,弥合和疫情之前的缺口。从返城方式来看,高速客流量明显超过疫情前,说明“返城”方式可能更多向私家车出行集中。

从省际交通看,节后人口流动加快。春节过后,百度迁徙指数明显跃升,涨幅强于过去几年同期,反映了返乡规模迎来高峰。

从市内交通看,人口流动处于“正常”水平。春节前夕,百城拥堵指数先升后降。主因在于,疫情防控措施优化后,人口出行开始恢复。除夕临近,随着返乡规模扩大,拥堵指数开始季节性回落。尤其是在一线城市,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考虑到拥堵指数的变化并不是线性的,进一步从地铁客流考察市内交通情况。我们发现,在人口较为集中的上海,春节前夕以及假期期间的地铁客流量不及近年同期水平。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或在于:一方面,今年春节返乡较早,规模较大。另一方面,居民出行仍较为谨慎。而在疫情措施调整较快的石家庄,春节前后的地铁客流量接近于往年同期水平。

中长期来看,我们还需要观察疫情对劳动力供给端带来的持续影响。例如劳动力参与意愿的修复进度,以及居民是否会回到疫情前的城市工作,这些对中长期我国的经济和通胀会产生重要影响。

消费恢复:总量弱修复,结构亮点多

春节档票房收入“逆跌”。根据灯塔专业版数据,今年农历初一到初五,票房实现收入约52.5亿元,虽然低于“留地过年”的2021年,但是已经强于疫情之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春节假期,随着春节档的影片上映时间延长,票房收入多是逐日回落。但是今年春节档票房出现逆跌现象,初三的票房收入高于初二,随后几天的降幅也相对较小。究其原因,或与排片口碑较高有关。但是需要关注的是,疫情之后观影价格明显上升,如果剔除价格影响,观影人次不及疫情前的春节同期水平。

旅游的恢复强于去年,但是收入或仍不及疫情前。根据上海交通指挥中心数据,今年春节假期前三天,上海的对江轮渡、浦江游览的客运量分别达到9.94、2.36万人次,相比去年春节同期分别增加5.3%、232.4%,但是较2019年春节同期下降47.1%、46.1%。根据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数据,春节假期前六天,四川A级景区接待游客2547.4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58万亿元,与去年春节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2.56%和54.31%,但是与2019年春节同期相比,分别恢复到75.98%和74.18%。根据海南省商务厅数据,春节假期前五天,海南全省12家离岛免税店总销售16.85亿,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20.03%,并且相比2019年春节同期增长325%,较高的涨幅或与近年海南离岛免税店数目增多有关。

经文旅部测算,今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旅游出游3.08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758.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3.1%、30%,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88.6%和73.1%。此外,国家移民管理局表示,预计2023年春节假期全国口岸出入境人数日均将达到60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约2倍,但是仅是2019年同期的32.7%。整体来看,春节旅游的表现明显强于去年同期,但是与疫情前相比仍有差距。不过,随着人口流动半径逐步扩大,旅游的恢复或将加快。

春节旅游结构亮点较多。一是出行半径增加,跨省旅游增多。根据去哪儿平台数据,今年春节期间,该平台上旅客出行平均半径同比扩大超50%,每位旅客出行距离相较去年同期平均增加了400公里。根据携程平台数据,今年春节跨省酒店预订占比近7成,预订量反超2019年春节。二是热门城市更受游客青睐。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截至1月26日,春节期间,热门城市机票预订量已超过疫情前(2019年春节),北京、重庆、昆明、西安、长沙、武汉等城市增速明显,整体恢复速度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三是出国旅行恢复加快。根据携程发布的《2023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春节期间国内外旅行订单皆迎来三年巅峰,旅游订单整体较虎年(2022年)春节增长4倍。

结构上还需要关注消费恢复的结构分化情况。尤其是疫情期间积累了一部分超额储蓄的群体,可能会在疫情影响减弱后,释放一些被压制的消费需求,尤其是中高端的服务消费。但对于疫情期间消耗储蓄的群体,疫情影响过后,消费的改善预计是缓慢的。

地产:整体偏弱,城市分化

春节前夕,地产整体偏弱,但是城市分化显著。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今年1月,人民银行表示,最近研究推出另外几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住房租赁贷款支持计划等。我们认为,房地产需求降幅或将逐步收窄。从春节前夕和假期看,房地产表现仍然偏弱,但是城市间持续分化:对于需求支撑较强的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已经处于近年同期均值水平。相比之下,三线城市的地产需求仍未出现改善迹象。不过地产政策的效果的释放仍待进一步观察。

春节前夕,基建相关投资需求季节性回落,其中水泥出货率、建筑用钢成交量边际回落。我们认为,接下来基建仍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随着春运返程高峰的到来,基建相关需求的恢复速度或将高于去年同期。

生产:节前疲弱,节后或加快

去年四季度,在疫情的扰动下,企业员工到岗率明显不足,生产的修复相对偏慢。今年春运客流规模明显高于去年同期,叠加部分劳动力提前返乡,使得春节前夕的生产表现疲弱。今年节前一周,高炉开工率、样本钢厂钢材产量相比近年同期偏低。考虑到节后返程客流增加斜率高于过去同期,我们预计节后复工或将加快,但关键还是看经济总需求修复的高度。

本文作者为海通证券宏观分析师梁中华、侯欢,原文标题为《兔年春节:错峰“返乡”,集中“返城”》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