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马逊将大举进军线下!

生鲜门店苦苦挣扎,亚马逊依然坚定大举投入。

尽管亚马逊最近暂停了生鲜杂货店的扩张计划,并大举关闭现有门店,但这丝毫未能影响亚马逊对这一领域的执着。

当地时间周一,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Andy Jassy)向媒体表示,亚马逊已准备好大力发展实体店,并将一系列失误归咎于疫情期间的非常态现象。

在实体店领域大干一场

5年前,亚马逊以137亿美元收购了高档杂货商全食超市(Whole Foods) ,成为该公司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收购交易。但5年来,这家电子商务巨头并未像竞争对手最初担心的那样,颠覆美国价值1.6万亿美元的食品杂货行业。

亚马逊本月早些时候透露,亚马逊已于上季度暂停了生鲜杂货店(Amazon Fresh)的扩张,并关闭了部分“增长潜力低”的店铺,公司因此在第四季度计提了7.2亿美元的减值费用。

对此,贾西解释说:

请记住,其中许多门店是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开的,因此,我们没有经历很多正常的情况。

亚马逊去年四季度业绩报告显示,自收购全食超市以来,亚马逊实体店部门的收入仅增长了10% ,仅占亚马逊业务的3.4% 。

“我们只是还处于早期阶段,”贾西说。“我们希望,2023年,我们将在实体店领域大干一场。”

我们有着进行大量试验并迅速完成的经验。当我们找到我们喜欢的东西,加倍下注,这就是我们打算做的。

贾西表示,他对其线下食品杂货业务持“乐观”态度,但他认为,“人们希望在购买之前真正触摸和感受”食物。

长期以来,亚马逊一直对外宣扬,要建立一个强大的食品杂货部门。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Jeff Bezos)于2021年2月宣布辞去首席执行官一职时,他明确表示,自己仍将担任“亚马逊重要事业部门”的执行主席,食品杂货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分析师表示,收购全食超市未能帮助亚马逊食品杂货战略打好基础,因为商店运作模式不同,这些超市难以成为当地的配送中心。

相反,亚马逊开始疯狂开设各种风格的商店,从街角小铺大小的无人零售商店Amazon Go,到相对传统的Amazon Fresh,不断将线下门店玩出新花样。

但目前,亚马逊开设200余家生鲜店的计划只落实了几十家,而其中一些原定开业的美国门店现在还空置着。

与此同时,亚马逊配送业务对消费者的吸引力也十分有限,亚马逊在美国对50美元以下的订单收取9.95美元的快递费,此前每笔杂货订单不低于35美元即可享受免费配送的服务。

亚马逊不懂零售?

除了食品杂货店,亚马逊还关闭了其他类型的实体店,比如4-Star,只有在亚马逊线上评级超过四星,或是那些虽未获得评价但却显著受到消费者欢迎的商品才会被选入这家店。

零售业分析师Neil Saunders表示: “他们实际上并不十分了解实体零售。”他暗示,亚马逊还不足以打破美国消费者在老牌零售商那里购物的习惯。

他们有“Just Walk Out”(无人收银摄像头系统)的技术,有智能手推车。很好,真的很有趣。但有多少顾客会说,“嘿,我要去某个地方购物,因为他们有一辆智能手推车”?没有人。

“亚马逊税”首次超50% 

亚马逊大举进军线下门店,反映了它对后疫情时代实体店复苏的信心,但与此同时,后疫情时代的到来让亚马逊的线上销售增长疲软、运营成本飙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亚马逊公司正从其在线平台的近200万家第三方卖家挤出更多资金。

电商分析机构Marketplace Pulse近期公布的一项研究显示,2022年,亚马逊对每笔订单的平均分成首次超过50% 。该研究对2016年以来的卖家交易进行了抽样调查。

这家研究公司通过计算每笔交易的佣金、仓储、包装和运输的费用,以及投放广告的费用,计算出了第三方卖家在亚马逊上销售的总成本。向亚马逊支付物流服务和广告费用是可选的,但大多数商家认为这是做生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根据Marketplace Pulse的数据,连续6年来,卖家在每笔交易中支付给亚马逊的价格一直在涨。

疫情期间,卖家销售额迅速增长,因此能够承受这笔费用。但随着封锁解除,人们开始外出旅行和外出就餐,网上购物的频次大幅下滑,线上卖家的处境每况愈下。在这样的背景下,亚马逊去年创造了其历史上最低的销售增长率。

与疫情期间相比,消费者有了更多选择,因此亚马逊第三方商家不愿提高价格。这一现实加上手续费稳步上涨,意味着许多卖家难以盈利,促使一些卖家自己处理配送,并减少在亚马逊网站上做广告的支出。

Marketplace Pulse 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朱奥扎斯•卡齐乌克纳斯(Juozas Kaziukenas)表示:

对这些小企业来说,盈利变得越来越难,因为他们在亚马逊的费用上花费的钱越来越多。亚马逊可能会继续提高收费,因为它处境艰难,但你必须达到某种平衡。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