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轰王传福,他们急了

失意的合资品牌。

作者 | 柴旭晨

“王传福,请教育好你的团队”。

2月16日,起亚中国区一名高管公开炮轰比亚迪,迅速成为行业焦点。

起亚首席运营官 COO 杨洪海发文称, 2 月 15 日,其发布了一条“ 15 万内选油车还是电车”的话题,虽只字未提比亚迪,却引来比亚迪水军的攻击。

杨洪海喊话比亚迪和王传福,并与比亚迪粉丝隔空“互怼”。事件发酵后,杨洪海删除了相关内容,比亚迪官方微博则回应,“祝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先生新年工作顺利”。

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的激烈,近年来各家车企在技术和营销上“你来我往”,口水不断。但这次言辞激烈的呛话却很罕见。

抛开谁是谁非,这样激烈的事件背后,折射了合资车企的集体焦虑。

2月13日,起亚中国发布了定位入门级市场的新品--新起亚K3,售价 11.29 万 - 14.39 万元,同时发布了燃油、电动两手抓的“ New Kia ”中国战略。杨洪海也以起亚中国COO的身份首次公开亮相。

就在起亚K3上市的前三天,2月10日,比亚迪秦PLUS DM-i 2023冠军版发布,插混车型的价格首次下探至10万元以内,成为打入A级车腹地的价格屠夫,上市7天就斩获了3.2万台订单。

这使得原本在电动化竞赛中失去声量的合资燃油车企,更加焦虑了。起亚的K3自然也在“打击范围”内。

相较新贵比亚迪去年超越特斯拉的风光,起亚这样的老牌合资车企显得非常失意。

起亚去年全年在华的销量仅9.4万辆,同比下滑42.3%,在国内乘用车市场占有率不足 0.5%。

起亚汽车2022年Q3财报显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其在华合资公司悦达起亚已经资不抵债,负债、资产总额分别约合人民币 121 亿元、 112.8 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 107.3%。市场多次传言,起亚将退出中国市场。

步履艰难的起亚只是一个缩影,如今国内车企销量榜剧烈洗牌,合资车企在华的寒冬也随之到来。

据乘联会统计,头部合资车企中,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通用五菱、东风日产、一汽丰田去年全年的销量均出现了5%-20%不等的同比下滑。中下游合资车的生存则更加困难,广汽三菱、上汽斯柯达等品牌的销量同比跌幅高达五、六成。

此外,还有一些坚持不住的合资品牌,在去年直接申请破产或宣布退出中国市场,东风雷诺、广汽菲克、广汽讴歌、北京宝沃等就这样在落寞中出局。

反观自主品牌,却是另一幅高歌猛进的场景。2022年冲进销量榜TOP5的就有比亚迪、长安、吉利三家,自主品牌的累计份额也在去年同比增长 6 个百分点来到了50%,占据了国内车市半壁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一汽大众蝉联了3年的国内销冠头衔,也在去年被比亚迪抢了去,这是自主品牌首次坐上国内销量榜首的宝座。这意味着,合资品牌垄断国内车市的局面被彻底改变。

十年前,合资品牌还占据着国内市场三分之二的份额。而近五年来,自主品牌和新势力迅速崛起,不断侵蚀着老牌车企的地盘,甚至超越了他们。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 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量TOP10的企业中,除去特斯拉其他都是国内自主品牌,而合资车企已经排在了14名开外。

几十年来, BBA、大众、丰田、福特等在中国筑建的护城河,似乎在逐渐坍塌。他们的市场份额被快速瓜分,这是合资品牌最担忧的事。

为了参与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除了抛出转型的中长期计划外,合资车企近期频繁的人事变动和降价促销,也能看出其对销量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焦虑。

在去年底奔驰EQ系列官降后,2月初,广汽丰田也打出了降价牌,发布仅4个月的 bZ4X ,起售价从19.98 万元拉低到 16.98 万元,部分经销商甚至给出了13.98万元的限时优惠价格。

头部合资车企尚且如此,已经失去声量挣扎在生死线上的品牌,就更需要市场关注度来挽救在华岌岌可危的销量与份额,这可能是引发这场口水战的深层原因。

不过这并非长久之计,在这场“自主进合资退”的浪潮中,合资车企需要更快地转型、更好地适应国内市场才能重生。

在新能源渗透率已经攀至30%的当下,留给他们的时间不多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