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偏股基金变更管理人的公告不断,过去一周又有两位上演了“清仓式卸任”,再度引发讨论
其中一位相对低调的基金经理,是中银证券的白冰洋。
就是下图这位面相很有福气的“小姐姐”。
白冰洋这次卸任的相当“果决”,不仅在一天之内卸任了旗下全部四只基金的管理职责,而且直接确认将离职公司。
这不禁很让人好奇,她究竟是怎么一位基金经理,以及她可能的去向?
近期业绩良好
不少大V已经开始称白冰洋为“明星基金经理”,甚至有人赞誉其“成绩不输顶流老公(丘栋荣)”。
但回头看统计,这个结论下的有点早。
从choice业绩看,白冰洋可以说,最近一到两年的业绩相当不错的基金经理。
比如,截至2023年2月22日(离职当日),她在管的4只基金,都名列前茅。
但她其实单独管理的时间都不长。
在手的四只产品中有两只产品(中银证券健康产业、中银证券优势制造)是2021年1月后才接手的,管理时间分别只有2年和1年半,业绩期限较短,有很多市场阶段还没有经历过。
另外两只基金(中银证券聚瑞、中银证券价值精选),管理的时间较长,但都有很多的共同管理经历。究竟那两只基金的业绩如何归属,也尚待观察。
附图,中银证券聚瑞的基金经理变动表
与之相比,近年火红的丘栋荣、黄海等,都有很长的单独基金管理年限,后者的业绩会更有置信度一些。
熊市表现突出
另外,白冰洋几个产品类型非常多样,特色也各具,她究竟更擅长哪个类型的产品也有待观察。
比如,白冰洋管理时间最长、长期业绩较突出的聚瑞基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混合偏债基金。
这意味着,她长期以40%上下的股票仓位在和90%上下的偏股基金们比较。
所以,聚瑞基金的业绩明显的体现出,“熊市比较突出、牛市表现平淡”的特点。
考虑到白冰洋独立管理年限恰在过去两年的“不牛市”,所以她的业绩突出是可以预期的。
但同时,也会留下一个问号,在下一个牛市行情中,白冰洋的业绩表现究竟会怎样?
行业基金各异
再比如,白冰洋除了管理偏债基金、灵活配置基金外,也有两支行业股基——健康产业基金和优势制造,这两只基金的管理思路相差比较大。
健康产业基金,严守着大医药的界限,主要组合都是医药股,而且过去两年内部表现也相对可圈点。
附图:中银证券健康产业基金去年4季报
但她的优势制造基金就体现出制造业和价值股兼具的特点。和她另两个产品,明显的“低估值”、“价值型”、“周期股”的个股色彩有更大重合。而且也有一些医药股。
后者或许与它的契约设置较为宽松有关,但是诸如建发、铁建等公司,要从优势制造角度阐发其选股思路,恐怕是要费一番口舌的。
附图:中银证券优势制造基金去年4季报
价值选手?
把白冰洋的几个基金综合起来看,其中最大的共同点,可能是“价值型”风格。
以近年政策环境变动特别大的医药领域为例。她就比较精心的配置了一些非热门、非高成长、但估值合理的医药股。
在健康产业基金里,她配置的个股总体动态市盈率都在20~30倍,明显是比较价值型的品种。
在她的聚瑞基金里,这个风格表现更突出。
她的十大重仓股里,除了建材装饰、建筑、就是地产和医药。尤其是地产和建筑建材,当时的中长期估值都处于历史的低位。
附图:中银证券聚瑞基金去年4季报
敢于逆势
另外,在去年四季度,市场整体人气低落时,白冰洋在医药行业方面进行了大胆加注,占比翻了一倍。此外,建筑材料领域也是从0跃升到6.45%。
白冰洋在四季报中表示,自己将“一如既往规避高估值领域”。
高频换手
不过,白冰洋有一个特点和其他价值型基金经理相差很大——就是重仓股更换极为频繁。
她的部分产品,换手率并不低,比如聚瑞基金的重仓股,几乎可以达到每季度换一遍仓的更替水平。
这其中做法的背后原因,是值得讨论的。
从目前看,有些换仓是有超额收益的,但有些则未必。
由于基金规模偏小,且时间片段。这种操作特点能否持续创造是超额收益还有待观察。
附图:中银证券价值精选换手率(来源:choice)
叫好不叫座
有意思的是,尽管过去一两年,基金业绩明显向好,但白冰洋的管理规模一直没有显著增长。
她管理的四只基金,去年末规模尚不到12亿。
这可能对基金经理的操作造成了一定的考验。
而且,她旗下的基金普遍呈现着个人持有者占比高企的情况。这从另一方面反映出,机构对于这类规模的基金,天然的回避心理。
附图:中银证券价值精选的持有人结构(20年到22年):
不排除受规模的影响,此前的2022年2月,地方证监局曾因为中银证券优势制造在运作过程中未能保持不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百分之五的现金等“风险警戒线”,对白冰洋出具了警示函。
这个事情究竟是怎样的过程,也是颇令人好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