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又有大动作,这次是火箭!
据央视网消息,全球首枚3D打印火箭将于今日发射。
美国相对论空间公司(Relativity Space)此前2月22日宣布,已获得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的发射许可证,将于3月8日首次发射Terran 1火箭,这是世界上第一枚3D打印火箭。
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这枚3D打印火箭高33.5米,为目前世界上尝试轨道飞行的最大3D打印物体。火箭的发动机也由3D打印技术制造而成。目前火箭85%的部分由3d打印而成,未来他们的目标是将这一数字提高到95%。同时利用这项技术,该公司可以在60天内用原材料制造火箭,同时3D打印需要的零件也更少。
过去十年行业迎来30倍增长
3D打印,又称为增材制造,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利用软件进行设计和优化,通过专用的打印设备按照挤压、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制造技术。
相比传统制造模式,3D打印具备如下优势:
1)生产结构复杂的高性能产品,依托轻量化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增材制造可以实现复杂零部件一次成型,同时也能够优化零部件结构,实现轻量化,进而实现降本。
2)高原材料利用率,降低核心零部件制造成本。3D打印逐层堆叠的特点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浪费,较大程度提升了原料利用率,从而降低核心零部件的制造成本。
3)增材制造可以缩短“设计-验证-生产”全流程周期,提高产品制造效率。
事实上,前几年3D打印也曾火过一阵,但后来由于其高昂的成本、不太理想的打印速度和打印精度热度就慢慢降下来了。
中信证券指出,当前市场对于3D打印的认知,更多的是处于“概念”层面,对其实际应用、产业化进展和相关行业公司并无深入认知。然而随着2009年以来底层技术专利的陆续失效,我国3D产业迎来高速发展期。根据中国增材制造产业联盟数据,2022年行业产值有望达330亿元,过去十年30倍增长,细分领域诞生了多个龙头/独角兽。
从应用领域看,当前我国下游需求主要来自“十四五”规划重点提及的航空航天,此外医疗/齿科、模具场景应用也在快速增长,中信预计下游需求有望展现出持续性,业内龙头有望率先受益。
千亿级朝阳产业
资料显示,3D打印行业经过近四十年发展,在全球/我国已成为1000亿元/200亿元量级的产业,但在技术、成本等因素的约束下,当前其制造业渗透率不足0.1%,仍处于产业化前期。
中信证券认为,未来随着产业供需两端因子持续改善,渗透率有望提升至3%-5%,叠加制造业总产值的增长,预计产业规模还有1个数量级以上的提升空间。
根据Wohlers预测,2023/2025年全球增材制造产业有望达298亿/853亿美元,对应人民币约为2100亿/6000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95%/458%,对应复合增速为18%/23%。当前行业仍处于导入期,未来增长动能强劲。
根据赛迪咨询数据,2024年我国3D打印市场规模有望突破500亿元,相较2022年继续提升50%+。
涉及产业链
据中信证券研报,3D打印上游领域主要是生产所需原材料和增材制造设备的核心硬件和辅助设备。原材料主要为金属粉末和非金属材料,是上游领域的核心;硬件为核心的激光器、振镜系统和引擎;辅助设备主要包括3D建模软件和扫描仪。
中游为3D打印设备商和打印服务商,以设备商为主。中游设备商是3D打印产业链的核心,设备按照原材料类别可分为金属打印和非金属打印。
下游为3D打印产业各应用领域,当前以航空航天、医疗和模具为主。近年随着中下游应用商不断向上布局,下游需求引导对增材制造的助推作用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