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愁死了:银行被挤兑前 到底有什么前兆!

这些指标出现异常时,意味着市场可能已经到达了最危险的时候。

最近海外银行的“雷”一个接一个,投资者已经应接不暇,并且急于想知道,在下一个银行倒下之前会有什么事情发生。

上周,金融博客ZH发布了一份存款受限制的小银行名单,这些小银行同时也是最容易出现存款外逃风险的小银行。尽管这一份数据具有参考意义,但这是截至去年12月31日的静态数据,动态的实时存款数据应当更有帮助。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以追踪银行存款变动情况的方法。

美联储H.8表格(周)

投资者可以查看美联储每周的《美国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情况》报告,这一报告的编号为H.8。

不过,尽管这一资料较上一份更新得较为及时,但这仍然只是一份周更的数据,并且更重要的是,美联储的是按照商业银行、特许商业银行和涉外机构等分类来进行的报告,这意味着投资者们仍然不能及时地定位那些可能存在风险的银行。

回购市场量和利率(日)

除了官方统计数据外,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回购市场的变动推断银行的存款情况。

固定收益交易商Curvature Securities副总裁Scott Skyrim隔夜在推特上表示:

鉴于周二融资压力的飙升,很明显,要么有更多抵押品进入回购市场,要么有更多现金流出。

我一直在等待地区银行危机对市场的影响。因为我知道一般抵押品回购利率(GC)“将被推向这样或那样的方向”。

无论哪种方式,我们都将继续看到波动。

而情况正如他所料,周二,利率飙升,回购系统似乎出现了相当大的现金流出。

Skyrm指出,当数百亿美元的存款逃离地区性银行时,随着利率上升,美联储隔夜逆回购工具的规模下降了约800亿美元: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只有800亿美元对利率足够敏感,可以从美联储撤出,以追求更高的利率。

市场出现了错位。现金从市场上的一个参与者那里撤出,流向另一个参与者,最终到达市场,但地点不同。

事实上,存款已从小银行大规模转移到大型银行,而所有小型的数据最终汇总显示在了回购市场上。

随着瑞信风波的消息传出,回购协议利率进一步走高,据ICAP的数据,一般抵押品隔夜回购利率首次升至4.67%/4.66%,较周二收盘时的4.45%大幅上升。

BMO Capital Markets策略师Ian Lyngen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如果回购利率开始全面上调,市场和美联储将更加担心银行体系的整体健康状况。

另一种间接跟踪银行间融资(和流动性)的方式是FRA/OIS互换:直接远期利率协议与指数挂钩协议之间的差距——衡量银行在获得资金方面的难度,这一数值在新冠疫情期间飙升,而现在与2020年3月创下的高点持平。

联邦住房贷款银行(FHLB)系统融资(季)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联邦住房贷款银行系统中的敞口来追踪银行挤兑的情况,这一系统在2008年以后被视为美联储贴现窗口的替代方案。这一数据唯一的缺点是每季度才发布一次,

FHLB通过所谓的预付款向商业银行和其他成员提供资金。据报道,近期该系统的资金量一直在上升,表明对美元的需求也在急剧上升。

周一,FHLB通过浮动利率票据筹集了前所未有的887亿美元,随后又在周二筹集了190亿美元,此外还通过定期贴现票据筹集了约228.7亿美元,隔夜融资在周一也达到了675.5亿美元。

同时,报告还显示,由于美联储提高利率对存款构成压力,去年成员银行预支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达到了8190亿美元。

另一个FHLB向成员输送更多基金的迹象是,近期FHLB在联邦基金市场上的活跃度有所回落。它本应是这个市场上最大的参与者,但现在,它明显将更多的基金转移到了其他地方。

贴现窗口和BTFP

最后两个方法,一个是被称为“最后的贷款”的美联储贴现窗口,另一个则是美联储最近推出的BTFP工具。

美联储贴现窗口是美联储为银行提供贷款的一种工具,当银行出现资金短缺时,会向美联储“求助”,美联储通过此来为其提供短期融资。

需要注意的是,当银行需要从央行的贴现窗口中获得贷款,说明该商业银行市场信用有了一定问题,所以该贴现率往往要高于当前市场利率,带有一定的惩罚性质。

因此,贴现窗口也被称之为“最后的贷款”,美联储借此扮演了“最后贷款人”的角色。

华尔街见闻此前曾提及,早在2022年底,贴现窗口余额已升至2020年6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再加上美国银行通过其他渠道借款的增加,表明存款损失正在加速。

尽管此后需求确实回落,但由于银行压力,使用量有可能反弹。

而美联储最近推出的银行定期计划BTFP,据称规模“足以保护整个国家的存款”。

这一工具的使用情况将在每周四美联储更新的H.4.1表格中得到披露,并且银行的名字将得到保密。

这种保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银行的一种保护,因为一旦披露,很难保证储户不会因恐慌而挤兑,从而加速该银行的消亡,在那种情况下,BTFP可能更像是一剂毒药。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