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创新穿越市场寒冬,中国平安高质量发展践行金融使命

平安集团Voice

 

20年利润双位数的可持续增长、“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的增长结构、ROE始终维持在16%-18%的增长质量。2022年业绩发布会上,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久违表态,给出了践行高质量发展的三大关键词。

中国平安2022年的数据和业务表现,则将高质量三个字一以贯之。数据显示,2022年平安集团实现归属于母公司的营运利润为1483.65亿元,营运ROE高达17.9%;向股东派发全年股息每股现金人民币2.42元,同比增长1.7%。 

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消费需求承压、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下,平安能有如此成绩已是好于预期。背后原因,离不开东方不亮西方亮的综合金融模式构建了集团稳定的利润结构、实现平滑过渡,也得益于医疗健康养老生态服务平台创新业务模式刻画的二次增长曲线。 

这样的表现正在得到越来越多投资机构的认可。浙商证券分析认为,平安坚定高质量转型,持续深化“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双轮并行、科技驱动战略,改革效能有望持续释放。

稳健·综合金融穿越周期

近年来,中国平安不断深化综合金融模式。在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首席执行官谢永林看来,平安的综合金融模式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功。

综合金融模式的成功,最直观的体现在于单点业务的强劲表现,以及各项业务间互补所促成的整体稳健发展态势。

以2022年平安银行业绩为例,数据显示,2022年平安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98.95亿元,同比增长6.2%;净利润455.16亿元,同比增长25.3%,经营业绩稳健增长,成为当之无愧的业绩排头兵。 

寿险虽然仍在改革中,但其营运利润、代理人队伍质量、新业务价值、人均产能等各项指标都预示着改革的曙光。据年报披露,2022年,平安寿险代理人渠道队伍结构和质量持续优化,新增人力中"优+"高素质代理人占比同比提升14.1个百分点;队伍产能提升,代理人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22.1%;业务品质改善,13个月继续率同比上升4.0个百分点;寿险及健康险业务营运利润同比增长16.4%。

银行的强劲、寿险的韧性,很大程度弥补了综合金融池子中其他业务的短期薄弱,让整个公司在周期下能抵御风险、保持稳中有升的状态。

当我们穿过直观的业务表现来看综合金融的内在长期价值,不难发现,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在于平安通过打通内部资源,实现了客户的交叉渗透,从而提升各板块之间的流量、产品和服务效能,最大化挖掘客户价值,达到生态协同。 

从个人客户数量来看,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安集团个人客户数接近2.27亿,与2017年的1.7亿个相比,五年增长达到33.53%。与此同时,客均合同数稳步增长至2.97个,较年初增长2.1%,均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

值得关注的是,据中国平安首席运营官付欣介绍,在这些客户中,拥有4个合同以上的客户数超9000万个,拥有超20件产品的客户数超200万个。“我们观察到,当客户持有我们的产品服务超过4个以上,客户的黏性会非常高。这些核心客群验证了我们综合金融的有效性,同时获得成本大大降低。”

再看团体业务,数据显示,2022年平安银行团体业务综合金融保费规模同比增长2.7%,其中对公渠道保费规模同比增长15.2%。

在“一个客户、一个账户、多种产品、一站式服务”的综合金融模式纵深推进下,平安能够让亿万客户实实在在的感受到省心、省时、省钱。与此同时,平安集团内部业务壁垒正在逐步打破,对外的竞争壁垒则显著增强。

中国平安能够做好综合金融模式,也与其自身的禀赋有着莫大的关系。“要把综合金融模式做好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全金融且绝对控制的牌照;二是拥有强大的主业作为客户基础;三是‘四通一平’工程。”谢永林表示,“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把这些工作做出成效,综合金融的基础就会更牢靠、壁垒更扎实,综合金融真正能够成为平安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可以看到,综合金融模式已经成为平安穿越市场风浪、稳步推进改革的压舱石。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修复以及寿险业务改革成效的凸显,加之生态体系价值的释放,平安的想象空间正在被重新打开。

创新·医疗养老生态交融

正是有了综合金融这个穿越周期的利器,平安才得以在此基础上持续深入探索医疗健康生态圈,引领行业打开生态反哺保险的创新路径。

先看一组数据——2022年,在平安近2.27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客户客均合同数约3.41个、客均AUM约5.45万元,分别为不使用医疗健康生态圈服务的个人客户的1.6倍和3.0倍。

也就是说,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内部的协同作用和价值成效已经显现。这也印证了马明哲此前的判断,医疗健康养老将是未来最大的需求,平安“综合金融+医疗健康养老”结构也是未来这个需求最大市场中非常好的结构。 

在市场需求驱动和主动探索下,平安的医疗健康生态圈和“管理式医疗模式”已成为当下行业中的“孤品”,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陈心颖将之生动地提炼为“联合健康+拼多多+美团”模式。 

这种独特的模式,从“三到”网络中可窥一二。陈心颖表示,“到线”即平安旗下的平安健康,“到店”则涵盖了一万多家医疗机构、1500家三甲医院和签约医生资源,“到家”则包括到家的医疗、居家养老等500多种不同服务。 

在“三到”网络的背后,是中国平安搭建的覆盖广、合作深的供应链基础。在医疗服务网络方面,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合作的医院已经超过5000家,合作药店达22.4万家,在216座城市实现1小时送药,在88座城市开通7*24小时送药服务。 

在健康服务网络上,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安健康合作的健康服务供应商合计超10万家,覆盖体检、齿科、抗衰、泛健康等多品类及服务形态。通过整合海量的医疗服务资源,中国平安打造了一站式履约体系,为用户提供更完整和优质的服务。 

日益完善的医疗网络则为平安开拓养老业务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为适应人口老龄化进程、推动养老失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近年来国家层面频频发文指引,为企业布局养老市场提供政策利好。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8次提到养老,可见国家对养老产业的关注之高。 

作为国内最早探索养老产业系统性打法的公司,平安创新性地构建了高效、整合、全周期的养老服务生态,并发展出从专业金融顾问,到专业家庭医生、专业养老管家的“三专”差异化战略。具体来看,平安的养老业务涵盖“保险+居家养老”、“保险+高端养老”两大创新模式。

一方面,平安推出了一站式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平安管家”,涵盖了医、食、住、行、财、康、养、乐、护、安等10大养老服务产业。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业务已经覆盖了全国32个城市,服务项目超500项,超2万名客户获得服务资格,客户整体评价良好。

另一方面,平安推出的主打高端康养市场的“臻颐年”品牌多点开花,以满足中国高品质养老领域日益增长的需求。继2022年官宣落地深圳蛇口后,平安颐年城项目在广州白鹅潭、上海静安8号相继面世,高品质康养社区的“蓝图”已落地成为“施工图”。 

随着医疗康养项目的逐渐落地,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专业化、规模化、体系化的医疗服务正在与平安深耕沉淀多年的保险业务从简单捆绑的“物理效应”转变成孕育新模式、新业态的“化学反应”。 

如今,平安医疗生态的价值正在逐渐被市场认知。信达证券曾经如此评价平安生态建设:“平安生态设施以自建为主,需要前期巨额的资本投入,但由于拥有各个环节的掌控权,能将核心数据与资源留在集团当中,产业协同将更加有效。因此,平安通过自建健康生态,构筑了自我独有的‘护城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平安医疗与养老服务创新模式加速过程中,数字化变革升级的价值不容忽视。目前,平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数据库之一,并积极搭建领先的远程诊疗平台,以数字化能力打造行业领先的医疗养老服务。

纵观集团的发展,从搭建自主的底层技术到智慧化、数字化嵌入业务、生态、经营管理,平安的科技能力随着时代与诉求的变迁不断更迭。长远来看,基于全面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平安将进一步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高质·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稳健和创新的特质让平安的内生价值不断丰厚,平安集团的数据、业务、估值都在朝高质量发展前进。更值得关注的是,平安也始终在探索将内生价值向外输出,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力赋能于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助力国家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众所周知,金融是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血液”。沿着这一逻辑,中国平安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精准支持中小企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截至2022年末,平安累计投入超过7.89万亿元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为全国一千多个重点工程提供了超过2.5万亿的风险保障,并积极融入粤港澳、长三角、环渤海湾等国家重点区域战略发展。近年来,中国平安还积极参与京沪高铁、中国铁路发展基金、赣铁集团、湖南铁投、贵州铁投等重大铁路工程,累计金额超280亿元。

而对作为国家经济“毛细血管”的中小微企业,平安也积极践行着金融使命。这一动作的背后,既是响应了国家的政策号召,也是平安真正看到了市场上中小企业尚未满足的海量金融需求。 

政策层面曾多次指出,中小微企业是我国吸纳就业的主力军,也是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需要加大相应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端来看,中小微企业由于缺乏技术手段赋能,金融机构对产业链情况难以掌握,进而导致了金融服务的风险成本高,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痛点。

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多年以来持续的科技投入,让平安在服务中小微企业金融需求方面有了更好的“抓手”。比如,平安普惠在业内率先推出的“行云”科技,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对小微信贷业务流程进行改造,“行云”可实现最少零文字输入、全程拟人AI面对面服务体验,大幅降低客户等待时间,将小微客户借款申请流程断点减少47%,申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44%。 

有了科技的加持,平安服务中小微企业自然显得得心应手。截至2022年年底,平安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客户数高达100万。其中,处于产业链、供应链最底端的小微企业主和各级工商户占绝对主体;贷款余额超过5000亿,较上年末增长38%。此外,平安普惠服务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也超过了4500亿。 

如果说,服务实体经济、支持中小微企业是平安在助力企业发展上的最好证明。那么,推动乡村振兴则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平安在助力农业农村走向现代化的努力。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中国平安创新发挥自身保险、金融、数字化等优势,扎实书写着"金融为民"的故事。2022年,中国平安为产业振兴提供帮扶资金353.03亿元,"三村工程"开展以来累计提供扶贫及产业振兴帮扶资金771.53亿元;落地"振兴保"项目84个,助力43.3万农户户均年增收1.2万元,累计培育致富带头人近9万人,乡村振兴卡服务用户超11万。

除了以上布局外,中国平安在绿色金融、创造税收方面也有不俗表现。截至2022年底,平安绿色投融资规模高达2823.63亿,绿色银行业务规模为1820.89亿元,ESG评级位于国内外双一流。在纳税方面,2022年全年纳税达到1155亿,月占2022年全国总税收的千分之七,连续五年保持千亿级的纳税水平。 

以上种种不难看出,中国平安在自身不断壮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仍然勇担社会责任,为助力国家实现高质量增长,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远大目标而努力奋斗。从更长周期看,这也为中国平安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正如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在年报致辞末尾说的那样,“回望过往,平安因何而立;面向未来,我们何以不惑?”如此一问,既是自答,更是自省。面向未来,平安依然朝着服务亿万客户、服务家国社会、践行高质量发展步履不停。通过持续的社会价值创造形成新的自我循环,也将成为中国平安保持未来持续向上生长的核心动力。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