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乐观的房企,没有之一

今年要增长20%。

作者 | 曹安浔

过去老被说保守的房企,成了今年最乐观的房企。它就是房企“利润王”中海地产。

3月31日,中国海外发展(即中海地产)发布了2022年业绩报告。财报显示,2022年,中海营业收入为1803.22亿元,同比下降25.56%;归母净利润232.65亿元,同比下降42.06%,录得归母净利率12.90%,同比下降3.67个百分点。

盈利下降是去年房企的普遍情况。难得的是,中海销售排名实现了逆势提升。克而瑞数据显示,2022年度,中海全口径销售额为2955亿元,销售排名逆势提升1位次至第5。

今年中海的销售显然要更进一步。业绩会后半场,中海忽然放了一个炸弹,一举点燃了投资者的热情,拉高了对今年业绩的期待值。

中国海外发展主席颜建国透露:“今年制定了销售增长20%的目标,并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信心。”

中海地产行政总裁张智超则补充道,中海内部有比20%销售增长更高的目标。

在场的中金公司、摩根大通等分析师纷纷表示,今年的房企业绩会听到现在,在主流大公司中,中海的增长目标最明确、最积极的,非常兴奋。

在业绩会后的第一个交易日(4月3日),中海股价收涨6.54%,领涨地产股,总市值达到2210.87亿港元。

中海如此夸下“海口”有其底气,因为在此之前,中海已经实现了销售增速优于大市。今年一季度,中海全口径销售额为835亿元,同比增长73.96%,排名克而瑞销售榜第4。

中海“小目标”的底气来源于充足的弹药。

按照20%的增速,中海今年要实现全口径销售额至少3546亿元,而财报显示,中海今年可售货值超 7900 亿元,也就是说,今年去化率达到44.89%,就能达标。

中海的另一重底气来自于优越的城市布局。

财报显示,2022年,中海在北京、天津、广州、深圳、厦门、杭州、香港的销售额均超过百亿元,其中,北京地区销售额高达493亿元,稳居北京地区房企销冠。

张智超在业绩会上表示,2022年中海投资拿地中,一二线城市的货值占87%;今年的可售货量中,有73%在一二线城市。未来,中海还将继续聚焦一二线城市。

这已为中海取得了良好的开年销售势头。

克而瑞数据显示,今年前两月,中海在北京、广州分别实现全口径销售额为51.87亿元、13.4亿元,位列北京地区房企第2、广州地区房企第6。

基于乐观的销售预期,今年在拿地、投资方面,中海也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

张智超在业绩会上表示,在现金回款比较好的情况下,今年的投资仍将相对进取,投资拿地金额规划了双位数的增长。

这意味着,继去年逆势大举拿地之后,中海将更进一步,成为行业拿地最积极、最大手笔的房企之一。

克而瑞数据显示,2022年,中海新增货值1787亿元,位列房企第3。另据中海公告,2022年总购地金额高达1208.7 亿元,新增 50 宗土地,拿地金额和数量均属行业头部。

中海敢于继续大举扩张离不开其“钞能力”。中海一直被业内称为“最会赚钱房企”、“利润王”。

而早些年的“保守”做派让中海存下了不少家底。财报显示,2022年度,中海在手现金1103.1亿元,是业内少数在手现金超千亿的“土豪”。

财务面依然稳健,过去一年,中海剔除预收帐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53.69%,净负债率为42.91%,现金短债比为2.16倍,平均融资成本 3.57%,处于行业最低区间,是业内最安全的房企之一。

中海之所以这两年风格转为更加进取,或许与想抢抓发展机遇有关。

颜建国在业绩会上表示,当前房地产正处于上下半场转折期,也是决定房企未来发展前景的关键期。

展望未来,与很多房企“审慎乐观”不同,颜建国连续用了三个信心,向市场传达了一股暖意。

颜建国表示,宏观经济与房地产调控政策,营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中海对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有信心。一季度全国商品房成交止跌回升,一二线重点城市的住宅成交显著增长,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此外,中海对在下半场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有信心,对实现经营业绩的稳中求进有信心。

颜建国乐观地表示,市场规模适度下降后会稳下来,会稳定在10万亿左右,市场规模足够大。“房地产仍然是一个大行业、好行业,住宅开发仍然是好生意。”

一位中金公司分析师表示,现在整个市场环境对中海是比较有利的,中海布局主要在高能级城市,产品主要定位于改善型产品,以及央企的身份,都有利于其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对于行业而言,作为业内稳健派的代表,在行业至暗和黎明时分,颜建国的表态和成绩单扛起了房企业绩复苏的大旗,支撑了行业企稳向好的信心。

潮水退去,裸泳的人被抛在身后,而早有准备的人已经蓄势待发。

行业从上半场转入下半场,生存法则势必要转变,而颜建国等实干派的机会也来了,未来的地产舞台将更多是属于他们的。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