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手术机器人第一股”天智航-B(688277.SH)登陆A股后,这一赛道正迎来更多选手。
4月2日,杭州键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键嘉医疗”)向上交所递交科创板IPO申请。
作为一家手术机器人企业,键嘉医疗的核心产品“ARTHROBOT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ARTHROBOT膝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获批上市,目前均处市场拓展阶段,尚未创造收入。
由此以“0营收”冲刺科创板的键嘉医疗选择了第五套上市标准,但目前科创板尚未出现以“0营收”成功上市的创新器械企业,键嘉医疗能否破冰尤引市场关注。
此番IPO,键嘉医疗预计发行不超过0.20亿股、募集15.01亿元,投向“手术机器人技术研发”、“研发中心建设”、“手术机器人及配套器械生产基地建设”、“营销网络建设”以及补充流动资金等用途。
键嘉医疗不是近期唯一一家科创板IPO的手术机器人企业。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主打应用于泌尿外科(上尿路)手术机器人的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思哲睿”)已递交科创板IPO申请,目前已完成二轮问询;微创机器人-B(2252.HK)、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均已签订IPO辅导协议。
手术机器人企业的商业化一直是难题。众多国产厂商企图复制手术机器人企业“整机带耗材”达芬奇模式,但这套逻辑尚未在国产领域未得到印证。
日渐拥挤的骨科赛道
作为近年来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重要突破,手术机器人的广阔应用场景正受到市场关注。
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2025年、2030年将分别达到174.70亿元、709.50亿元,期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32.30%。
键嘉医疗就主打手术机器人研发,核心产品“ARTHROBOT”主要针对膝关节、髋关节的置换场景,目前这两个应用方向均已获批上市。
同时覆盖多应用场景是键嘉医疗的独特优势。目前市场中的同类国产器械更多只能实现单一场景应用。
“现在手术机器人很大的一个痛点就是场景过于单一,医院引进一个机器人只能做一个类别的手术,应用范围很狭窄。”上海一位创新医疗器械PE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表示。
例如唯一一款在中、美和欧三地上市的国产手术机器人——微创机器人的“鸿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场景仍局限于全膝关节置换术。
“ARTHROBOT可同时覆盖髋关节与膝关节置换手术,打破了进口手术机器人在该领域长期垄断的局面。”键嘉医疗表示。
目前ARTHROBOT仍处于市场导入期。截至IPO申报前,键嘉医疗ARTHROBOT髋关节置换手术机器人已中标6家医疗机构。
报告期内键嘉医疗仅通过提供技术开发服务获得微薄收入,2019年、2020年分别创收10.68万元、29.13万元。
但ARTHROBOT所从属的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正在日渐拥挤。微创机器人、元化智能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和华瑞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的骨科手术机器人的产品均已获批乃至上市。
骨科手术机器人吸引如此之多企业,一方面因为我国关节置换手术的需求广阔。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人工关节类植入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达到86亿元,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可达到187亿元。
更重要的推动力在于人工关节和骨科耗材被实施集采后,拥有更高利润空间的骨科机器人吸引了市场目光。
“医疗耗材带量采购已经全面展开,传统骨科植入物受到波及,但骨科手术机器人已在18个省市通过审批可采取自主定价策略,预计未来骨科手术机器人将成为新的创收点。”键嘉医疗表示。
键嘉医疗的背后就站着高瓴喻恒、百度风投、软银中国资本等一众明星投资机构。
同时骨科材料企业也在寻求向手术机器人赛道的转型,例如威高骨科(688161.SH)就手术机器人操作研发项目与天智航达成了战略合作。
骨科手术机器人赛道早已进入国产“群雄混战”局面,就连天智航总经理徐进今年3月都曾呼吁同行不要“内卷”。
“目前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技术仍在快速迭代,现在还远不是国内企业在参数上‘内卷’的时候,相反,大家需要在实际的使用体验和性能指标上不断‘外卷’,加速布局形成产业生态。”徐进指出。
这无疑考验着键嘉医疗的落地能力。
“达芬奇”的复制难题
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主要被拥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直观外科公司占领,其主要采取“整机+机械臂”的商业模式。
公开数据显示,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主机成交价高达2000万元,其必须配备且只能使用10次的机械臂为10万元/条。若按照每台手术至少需要4条机械臂计算,则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次开机的成本至少为4万元。
不少国产手术机器人厂商都企图复制这一商业模式,键嘉医疗也不例外。
“公司主要产品采用‘设备+耗材+服务’分别收费的商业模式,通过早期设备销售来保证后期来自耗材和服务的持续性收入。”键嘉医疗表示。
但这一商业模式的逻辑在国产厂商中尚未得到印证。
2020年7月就上市的天智航目前仍未盈利。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54亿元、-1.14亿元,其中亏损同比扩大43.15%;同期微创机器人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22亿元、-11.40亿元,亏损同比扩大了95.53%。
放眼全球,部分新兴的手术机器人企业已由于处于破产边缘不得不选择退市。例如号称“达芬奇终结者”的加拿大手术机器人企业泰坦医疗今年3月宣布自纳斯达克退市。
“商业化落地一直都有很大的困难。第一个原因就是手术机器人本身就有很多问题,比如没有应力反馈,还有手术机器人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还是得靠医生。”上海一位创新医疗器械行业研究员对信风(ID:TradeWind01)指出,“第二个就是现在只能完成特定的手术,应用范围非常狭窄,稍微简单的手术医生也可以做,没必要采用手术机器人。”
该人士还指出,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开机费用过高,这限制了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
“开机一次成本太高了,很多病人也会衡量说那我还要不要用手术机器人做手术,虽然有人说医生可能会手抖,手术机器人不会,但是手术最后还是得医生去操作完成。又贵又不自动化,那选择的人也会比较少。”该人士对信风(ID:TradeWind01)解释称。
在部分市场人士看来,国产手术机器人企业若想实现商业化盈利,降本增效或是唯一“出路”。
部分国产器械的确需要靠下沉市场“养活”。
例如国产医学影像龙头联影医疗(688271.SH)因产品性价比高而受到了不少基层医院的青睐,2022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分别达到92.38亿元、16.34亿元。
事实上,监管层也颇为关注手术机器人的商业化前景问题。
上交所对正在正在冲刺科创板IPO的手术机器人企业思哲睿,也提出相关疑问。
招股书显示,思哲睿目前仅有应用于泌尿外科(上尿路)微创手术的康多机器人获批上市,但仍未创造收入。
“腔镜手术机器人在提高渗透率方面的主要难点,市场推广是否存在根本障碍。”上交所问询中称。
商业化落地困难或将成为键嘉医疗此番冲刺IPO的潜在挑战。
另据信风(ID:TradeWind01)观察,目前监管层对于“0收入”的创新器械企业以第五套标准冲刺上市,仍持谨慎态度,这也给同样选择该标准申报上市的键嘉医疗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Wind数据显示,微电生理-U(688351.SH)是科创板唯一一家以第五套标准冲关并上市的器械类企业,但并非真正意义上的“0营收”企业。
虽然申报IPO的2018年至2021年报告期内,微电生理亏损额合计达到0.71亿元,但同期已实现4.48亿元收入。
项目储备待考
除了ARTHROBOT外,键嘉医疗旗下另一具有商业化前景的是“种植牙手术机器人”,已进入提交注册申请的阶段。
据介绍,该款机器人可以辅助医生开展种植牙手术,具备易操作等优点。
但据业内人士介绍,种植牙手术机器人对于医生的要求较高。
“机器人手术与传统手术技术不同,不但要求医生具备传统的种牙技术,还需要具备数字化技术、机械工程技术等复合技能。”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徐余波指出。
然而该款产品尚未上市,就已迎来一纸限价。
日前,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开展全市口腔种植医疗服务收费和耗材价格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显示,北京市二级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的“单颗常规种植牙”服务总费用不得超过4300元。
除此之外,键嘉医疗的全骨科手术机器人应用方向虽然涵盖关节、脊柱、创伤等多种场景,但仍处于研究设计阶段。
与业内公司相比,键嘉医疗的在研项目仍相当有限。计划“回A”的微创机器人在研项目涉及经自然腔道、泛血管和经皮穿刺三款手术机器人。其中适用于“R-ONE血管介入”的泛血管手术机器人、“前列腺穿刺”经皮穿刺手术机器人均已进入注册申请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