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以来,美元取代英镑,世界货币体系进入美元时代,美元在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
此后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于1971年瓦解,1999年欧元诞生,但通过“美元-石油”的绑定,形成了“美元-美债-石油”的循环,美元的国际地位依然无法被撼动。
图:美元在外汇储备、国际贸易、全球支付、离岸融资市场中的份额
数据来源:BIS
近期关于“去美元化”的议题再度被推到台前。东盟讨论减少金融交易对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的赖,转向以当地货币结算。
巴西提出建立一种名为“苏尔(SUR,意为南方)”的共同货币,以此降低南美地区对美元的依赖,与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
沙特为代表的中东主要石油生产国有意减少以美元为货币的石油交易。更早一些时候,经历制裁后的俄罗斯就已经开始大幅减少美元资产,并且宣布在原油和天然气交易中拒绝使用美元支付。
长期以来,受益于美元交易带来的流动性和便利性,全球贸易和大宗商品市场已经对美元形成了巨大的“路径依赖”,而一旦资源国开始“抛弃”美元,将结算货币改成卢布、欧元或者是其他货币,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回顾历史来看,多元货币体系并非新的尝试。
从1870年左右一直到一战爆发前,金本位构成了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一战爆发后,各国都开始通过发行债券和印钞来为战争提供资金,巨大的融资需求迫使各国政府相继宣布本币与黄金脱钩。
一战后,主要国家希望恢复战前的金本位制,世界货币结构也被分割成美元区、英镑区和法郎区,各国储备资产中,一部分是黄金,另一部分是则是英镑、法郎、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这一体系仅仅减持了两年就宣告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