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FOF增减仓
得益于去年的出色表现,万民远管的融通健康产业成了FOF买的最多的基金,买了7.36亿元。
也有这么几只基金,虽然FOF还在重仓,但其实已经开始减了。
比如,何帅管的交银持续成长,去年下半年FOF减了1.32亿份,占比36.92%。
广发的一只FOF清仓了,交银的3只FOF也砍了不少仓位。
有意思的是广发的这只FOF是杨喆在管,她去广发之前也在交银...
去年上半年,何帅的基金出现了一个大变化,从均衡转向重仓医药,而二季度交银持续成长是杨喆的第一大重仓基金,不知道是不是她不接受何帅的这个转变而选择离开。
去年下半年,FOF加仓最多的其实是港股,特别是互联网。
陈皓管的“易方达港股通成长C(港股仓位占80%)”也被增持了6.34亿份。
紧随其后的科创板50ETF、芯片ETF、恒生医疗ETF,也都增持了上亿份。
房地产、银行、医药、新能源,是FOF减持的重灾区。
主动基金方面,除了何帅,杜晓海、贾健、陈媛、韩创、祁禾、汪孟海。曹文俊、王海峰等也有被FOF大规模减仓。
02
机构增减仓
FOF只是机构的一部分,除了FOF持仓,险资、银行理财等持仓也被算在机构持仓里,我们再看下机构总体持仓的变化。
在规模超过5亿的主动权益基金中,这是增持比例比较高的:
不少去年呼声很高的明星基金经理,朱红裕、万民远、林英睿、武阳、马芳、李巍,都有被机构大手笔增持。
国晓雯是险资出身,交易风格灵活多变,会择时(2018年股票仓位从90%降到30%)、会交易(换手率高的时候到过1800%,平均持股周期半个月),持仓也很分散。
所以,她在2018-2021年业绩始终很优秀,连续4年正收益、连续4年跑赢沪深300指数,也连续4年排名同类前25%。
在那几年,机构对她也很追捧,中邮新思路机构持有比例从0一路增加到42.12%。
但2022年,国晓雯业绩大变脸,中邮新思路跌了30.46%,同类后20%,机构持有比例一下子降到了20.07%。
大幅赎回中邮新思路的同时,仍有机构在大幅申购中邮科技创新精选、中邮研究精选。
中邮研究精选,机构持有比例从8.84%增加到73.98%,增加了65.14%。
中邮科技创新精选,机构持有比例从1.89%增加到47.29%,增加了45.4%。
2012年的冠军基金经理,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2012年涨了31.7%,全市场排名第一。
长期业绩也很好,余广任内,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涨了429.91%,年化16%,同类排名前6%。
不过名气一直没打出来,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规模最大时也就30多亿。
去年下半年,不知道怎么回事,机构突然又开始关注他了。
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机构持有比例从26.91%涨到65.66%,连带着基金规模也从16.32亿增加到了27.53亿元。
信澳健康中国,机构持有比例从52.94%增加到79.69%,增加了26.75%。
信澳医药健康,机构持有比例从0.12%增加到了35.2%,增加了35.08%。
在去年医药板块整体下跌20%的情况下,杨珂管的信澳健康中国逆势涨了1.35%,今年以来也涨了7.69%,跑赢沪深300和全指医药。
他和修世宇共管的工银稳健成长,机构持有比例从55.62%降至9.83%,少了45.79%,持有份额也从7.18亿份降至0.62亿份,少了6.56亿份。
单独管的工银战略转型,机构持有比例从30.73%降至3.11%,少了27.62%,持有份额也从3.94亿份降至0.5亿份,少了3.45亿份。
工银稳健成长,它更依赖工银瑞信的上市公司评价体系,对杜洋反倒没那么依赖,持仓风格也和杜洋代表基金不同。
工银战略转型,这是杜洋的代表基金,连续7年同类排名前50%,去年表现也很好,跌了3.5%,同类前5%。
FOF方面,去年下半年虽然赎回了429万份,但新申购也有368万份。
半年报时,工银瑞信员工持有246万份,高管持有超过100万份,杜洋也持有50-100万份。
年报时,基金公司内部持仓少了16万份,降至230万份,但高管和杜洋本人的持仓不变。
本文作者:懒猫,来源:懒猫的丰收日,原文标题:《“专业买手”爆买这只基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