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的中国经济算不算“强现实”?
应该说,真正超预期的只有出口,因为贸易顺差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1%直接跳升至44%,拉动了GDP增速1.4个百分点,是真正的“弱预期VS强现实”。
至于消费,表现出的不是现实和预期的差异,而是宏观和微观的差异、数据和体感的差异、同比和环比的差异。
受益于疫后消费补偿性恢复,一季度社零同比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2.7%上升至5.8%,但3月数据也显示,消费开始进入“高同比、低环比”的第二阶段 。如果不考虑低基数效应,仅看季调后的环比增速,今年3月社零环比只有0.15%,明显低于2017-2021年之间的任何一年,仅高于2022年3月,也明显低于今年2月0.67%的环比增速。
疫后消费修复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场景修复,一种是收入修复。
季调环比是评估今年消费复苏的重要视角,从两种消费修复的环比折年数变化来看,以餐饮、化妆品、服装为代表的场景修复类消费,1-2月改善普遍较快,但到了3月开始出现放缓迹象。以可选消费为代表的收入类消费,1-2月修复偏慢,3月开始出现走势分化。
出行类商品消费(纺服、化妆品等)今年1-2月环比增速高于2017-2019年同期均值13个百分点,也高于过去6年同期均值20个百分点。但是今年3月,出行类商品消费和餐饮消费的环比增速均出现放缓,其中出行类商品消费的环比增速接近2017-2019年同期均值,而餐饮消费环比增速低于2017-2019年同期均值。
3月以来的高频数据也验证了场景类消费修复的放缓迹象,比如地铁出行人数、拥堵延时指数在1-2月快速回升后,3月逐渐进入了平稳期。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可能迎来出行类消费的又一次修复。“新十条”以来,居民尚未经历长假(清明节仅放了一天),积压三年的远途旅行意愿可能在今年五一假期出现补偿性恢复。从五一订票数据看,出行类消费已经显示出再度走强的可能性。比如截至4月10日,美团平台五一期间国内住宿、交通、景点门票的预订量已经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200% 。
收入修复类消费今年1-2月普遍改善较慢,进入3月后走势分化。其中以通讯器材等为代表、受政策影响较小的可选消费品,年初以来环比修复慢于出行类消费,但方向持续改善。
今年1-2月可选类消费的环比增速高于2017-2019年均值8.2个百分点,低于出行类消费和餐饮消费的13.2个百分点和13.1个百分点。但是3月可选类消费的环比依旧超过了2017-2019年同期均值2.9个百分点,而出行类消费环比改善则明显放缓。
由于没有政策支持,大多数可选消费的修复主要依靠居民收入改善和消费倾向(当季消费支出/当季可支配收入)回升,所以可选消费的复苏是一个慢变量。
1季度城镇调查失业率从5.6%降至5.3%,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从去年四季度的4.2%升至5.1%,居民消费倾向开始好转并超过了2020-2021年同期水平,这些都是可选消费修复的信心。
不过居民收入和消费意愿的持续恢复依赖于企业利润、内外部环境和长期信心等多重因素,如果没有政策支持,可选消费的修复也需要耐心。
另一种收入修复类消费则是以汽车为代表,受政策影响明显,在走势上表现出较强的政策相关性。
受燃油车和新能源车购置补贴退坡的影响,今年1-2月居民购车意愿偏弱,汽车消费同比增速相比去年12月下滑了14个百分点至-9.4%,环比增速也低于2017-2019年同期均值1.4个百分点,在各类可选消费品中表现最弱。
3月各地政府和车企加大促销力度,汽车消费环比大幅回升,增速高于2017-2019年同期均值15.8个百分点。目前看热度已经延续至4月上旬,乘联会数据显示4月1-16日乘用车市场零售66.5万辆,环比3月同期增长15%(往年4月汽车消费弱于3月)。
由于补贴政策对汽车消费的影响较大,去年财政补贴政策一定程度透支了今年居民汽车消费潜力。如果没有政策支持,今年汽车消费可能弱于其他可选消费的修复程度,具体走势还与后续补贴政策有关。
简单总结,从一季度数据来看,消费的现实表现难以用简单的强弱描述,实际情况更复杂:既有场景类消费的强复苏,也有收入类消费的弱修复;前期强复苏的线下出行已经开始放缓,前期弱修复的可选消费还在持续改善;尽管宏观数据整体较好,但对于不同收入人群和不同消费类别,冷暖依然差异很大。
风险提示:
居民收入端的修复低于预期,居民失业率短期改善幅度低于预期,居民消费意愿修复力度弱于预期。
本文来源:天风宏观宋雪涛,作者宋雪涛,执业编号:S1110517090003,孙永乐,执业编号:S1110523010001,原标题:《消费算不算强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