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玩金融的大佬落幕了

最后一搏。

作者 | 周智宇

北京朝阳公园边的泛海国际居住区,入住十多年来,仍旧是知名豪宅;而它的操盘者,曾在A股纵横捭阖的大佬卢志强,却走下了他的舞台。

卢志强苦心经营34年的泛海控股,如今正面临退市风险,其股票简称也变成了“*ST泛海”。截至5月5日收盘,泛海控股已连续十二个交易日低于1元,如果再这样持续八个交易日,将被终止上市。

泛海控股的股价保卫战姗姗来迟。5月4日,泛海控股8位高管和一致行动人抛出增持计划,称未来3个月,他们要花至少5500万元增持泛海控股股票。深交所则给他们浇了盆冷水,发函问询他们是否还有钱,是否存在“忽悠式”增持。

过去三年,控股子公司民生信托频繁踩雷,让泛海控股深陷泥潭。 卢志强只好不停腾挪资产,就连他手里最核心的的金融资产,民生证券的股份也被拍卖了。

让人感叹的是,曾经根深叶茂的泛海帝国,如今竟轰然倒塌。

起于地产,兴于金融,败于金融。在一众曾经的地产大佬中,卢志强可谓是“大佬中的大佬”,资本市场隐形的巨头。

他的“泛海系”在鼎盛期,持有包括保险、基金、银行和证券在内,几乎所有的金融牌照;而民生银行、腾讯、阿里巴巴、联想、国美电器等一串知名上市公司里,都闪现着泛海系的身影。

细拆来看,“泛海系”主要由地产、金融和投资三部分组成。卢志强商业传奇的上半生,靠的是地产,泛海国际居住区从上市初期的1万元/平米上涨至12万元/平米,独具慧眼的卢志强把曾经不被看好的地块,打造成了一个顶豪项目,货值达数百亿。

后来,卢志强进入了金融领域。他在2014年至2016年间,耗资400多亿元,通过收购民生证券、民生信托,将触角延伸至证券、信托和保险等领域。

通过信托、银行关联贷款、资管等方式,泛海系介入了多家房企的多个项目,与房地产界仍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地产业务作为现金流压舱石,金融业务作为新增长点的泛海模式里,泛海控股的营收从2013年底的59.38亿元,至2016年底达到246.71亿元,增长三倍。

未料到形势比人强。

2020年底,民生信托踩雷武汉金凰珠宝80亿元假黄金案,引爆了泛海系债务危机。当年,泛海控股为这桩奇案计提减值损失超21亿元。

随后,宝能、荣盛、中建五局“萝卜章”等,民生信托精准踩中了房地产的雷,把为其提供增信承诺的股东泛海控股再次拖下了水。

此外,监管加强对银行关联贷款要求,让“泛海系”缺了一个重要的“提款机”。作为民生银行的股东,卢志强此前曾从民生银行获得大量关联贷款,让东方集团张宏伟等股东与他直接翻脸;民生银行管理层则表示,从2018年以来,对主要股东的授信管理都更加严格了。

信托踩雷、融资受限,“泛海系”的多米诺骨牌被推倒了。有资管公司人士总结,“泛海系”迅速垮台,是地产转型金融到半途,却遇上去杠杆大趋势,加上民生信托精准踩坑,让传奇大佬也无力回天。

卢志强不是没有自救。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行动,是在2019年初将北京泛海国际1号地块、上海董家渡地王以148.8亿元卖给孙宏斌,而这两块“宝地”成了如今融创自救的重要筹码。

除此之外,过去四年间,卢志强不断变卖资产,如出售IDG给黑石,卖出民生证券股权等,累计回血超400亿元。

今年3月,卢志强手里宝贵的金融资产,民生证券34.71亿股股权被国联证券控股股东以91亿元拍走。泛海控股对民生证券持股也从巅峰时的87.65%,降至0.72%。从此,民生证券告别了“泛海系”。

多位卢志强的老乡、老友以及商业伙伴都曾出手相助,但依旧填补不上泛海的窟窿。泛海控股2022年年报显示,截至期末,其归母净资产为-54.62亿元,已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去年归母净利润为-115.37亿元,也是泛海控股连续第三年亏损。

有业内人士感叹,泛海在2019年才开始大规模售卖资产,如果卢志强和王健林一样,在2017年就“壮士断腕”,也不至于到如今境地。

地产大佬玩金融把自己“玩死”的,卢志强并不是第一个。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本质上就是金融,谁能获得便宜又长久的资金,比如银行贷款、比如保费,谁就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就像平安那样。

但从地产转向金融,大佬们往往是脱实向虚而做不到“产融结合”,过去几年,成功获得金融保险牌照的地产商,有恒大许家印、宝能姚振华等,但他们如今都倒下了。

此外还有曾经大玩金融的安邦、明天系,也已经消失于江湖。

现实是如此残酷,在变卖资产仍未脱困后,卢志强逐渐失去了对手里核心资产、企业的控制权。

他手里的牌并不多。4月27日,泛海控股收到法院决定书,决定对其启动预重整。如果实施重整成功,泛海控股可以进行重组,终止其核心资产不断流失的尴尬局面。接下来,它还要在2023年让经营实现质的突破,找到一个强有力的“白衣骑士”。

这一切的前提,是泛海控股股价能回升到1元以上。现在看,留给卢志强的时间不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