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23年4月底以来,利率快速下行,站在当前时间点,如何看待后续利率的走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否存在破2022年8月低点的可能性?
观点
内需未稳,保持外需稳定的必要性提升:10年期国债收益率可理解为经济现实和预期在资本市场上的映射,从去年11月起经历了四个阶段的转变:
(1)阶段一(2022年11月)是“弱现实+强预期”的利率上行;(2)阶段二(2023年1月)是“强现实+强预期”的利率上行;(3)阶段三(2023年2-3月)是“强现实+弱预期”的利率下行;(4)阶段四(2023年4月)是“弱现实+弱预期”的利率加速下行,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向下破2.7%的关口。
经济当前是否已经切换到“弱现实”的区间,需要观察内外需的边际变化,从1-4月的数据来看,经济多靠外需拉动,且内需层面上多依靠消费的报复性修复。
外需方面,2023年1-4月出口金额累计同比2.5%,其中3月当月同比更是高达14.8%,与之对应的wind一致预期为-5%。虽然欧美等传统出口目的地遭受了高库存导致的需求下降影响,但东盟和俄罗斯成为了新的亮点。2023年1-4月,美国和欧洲对出口的拉动率分别为-2.04%和-0.69%,而东盟和俄罗斯的拉动率分别为2.36%和2.01%。
内需方面,居民收入尚未企稳,出行和可选消费恢复更快,但总量未恢复至疫前水平。以2023年4月为例,以化妆品和金银珠宝为代表的升级类消费品零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24.3%和44.7%,受出行需求推动的餐饮收入当月同比为43.8%。
为剔除疫情带来的数据大幅波动,我们计算2020-2023年的四年几何平均增速,1-4月社零累计同比为4.1%,而2019年1-4月的累计同比为8%,内需尚未修复至疫情前水平。由内外需变化可见,在内需尚未建立起“就业—收入—消费”的稳定正向循环前,维持外需是保证全年“稳增长”目标的重要抓手。
2016年以来,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的均值为6.72,标准差为0.23,若以两倍标准差为上下界,则[6.3,7.2]应为人民币汇率的合意区间,目前点位已经接近上限,因此曾出现过汇率贬值对货币政策造成掣肘的担忧,但我们认为海外暂停加息和国内物价低位给降息创造了条件。
一方面,美国自2022年3月开启加息以来,已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0.25%上调至5.25%。根据5月25日的CME预测,6月不加息的概率为70.5%,5月加息大概率为本轮终点。美国加息节奏放缓和暂停加息的可能性为国内让渡了降息空间;另一方面,上文提及我国维持外需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为构成较强的外贸竞争力,输出低价产品为可行路径之一。
我国目前的通胀水平较低,2023年4月的CPI当月同比为0.1%,PPI当月同比为-3.6%。自2022年10月CPI进入下行通道,PPI变为负值后,我国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由115.3降至2023年4月的105.3。在国内物价低位的基础上,若汇率再适当贬值,则可以更助出口一臂之力,因此无需担心人民币贬值造成货币政策实施时的顾虑。
经济复苏需更多政策加持,降息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存在跌至2.5%的可能性:在“经济拉动靠外需、降息贬值无所惧”的推演下,我们认为与2022年8月相似,10年期国债收益率存在降息后大幅下行的可能性。在去年8月12-18日期间,即从2.73%下降至2.58%,调整幅度达15bp,在当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2.7%的点位下,或存在跌至2.5%的可能性。
本文作者:李勇(东吴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徐沐阳,来源:东吴证券,原文标题:《利率能否下行突破去年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