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年初以来市场对经济增长预期逐步调低,从强复苏走向弱复苏。
4月中下旬以来,高频地产销售量下降较快,同期通胀和金融数据表现较弱,历史经验表明,偏弱的出口叠加偏弱的地产,托底经济政策便会面世。
4月青年失业率已然超过20%,且受毕业季季节性因素影响,6-8月青年失业率将会进一步走高。年初两会明确公布解决1200万以上城镇新增就业是今年政府重要工作目标,市场因此对未来政策发力抱有较高期待。
未来或将迎来哪些政策?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回顾历史既有政策,细数中国政策工具箱,未来或有七类政策发力值得关注。
(1)传统托底工具:货币宽松、中央加杠杆。
货币政策:我们认为货币政策是否宽松,尤其基准利率是否调整,锚定地产销售。当下地产销售降温,货币宽松的幅度和空间均被打开。
财政政策:若想释放较强稳增长信号,则未来有可能启用PSL、特别国债之类的特殊融资工具;若只维持财政运算平衡,并不需要释放较强政策信号,那么年内财政平衡更多依赖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等传统预算外资金扩容渠道。
中国消费刺激政策不外乎针对三类消费:家电汽车、日用品消费、文旅体育。
受制于当前地产销售表现,未来家电下乡类似政策出台概率低。
消费券发放主要依赖地方政府,目前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紧平衡,预计未来出台消费券发放政策概率也低。
疫情以来汽车消费已享受政策支持,今年5月5日李强总理提出农村新能源汽车市场空间广阔。如果未来有消费政策,提振汽车消费相或依然是突破方向。
当前地产销售走弱,因城施策地产调控基调在短期仍将延续,重点关注高能级城市限购、限贷政策松绑力度及频次。
疫情以来,青年就业压力逐步显性化。近期高层政策聚焦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缓解,未来或有多重政策共振,化解青年就业压力。
实质性解决青年就业,关键在于稳定两大类产业生产和投资规模:其一,上下游行业带动强产业,例如汽车、地产、电子等高端制造行业;其二,靠近居民终端消费产业,例如餐饮、住宿等服务业。
历史上支持民营企业政策颇为多元化,大体可分为降低成本、提供金融支持、立法保护合法权益、支持民企创新投资。
支持民企最关键的是提振民营企业家投资信心和生产意愿。
当前高层多次表示对民企发展的支持态度,后续可对此继续保持关注。
今年以来主要领导人频繁开展外事活动,深化部分产业外资合作(新能源、航天航空),推进外资合作。
未来可对此保持进一步关注。
隐性债务化解的意义在于稳定地方资产负债表,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历史上中国已经历多轮化债,可为后续化债提供丰富经验。
今年1-5月,监管部门对地方存量隐债规模、收益情况已展开两轮摸底排查。
近期财力薄弱地方政府正在寻求中央增量化债政策支持。预计后续政策仍将在化债方面做出积极应对。化债方式较为多样,例如可动用2.5万亿债务结存限额置换化债。
托底政策:货币宽松,中央加杠杆
消费政策:突破点或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地产政策:短期内或仍延续因城施策定调
就业政策:多渠道缓解青年就业压力
民企政策:重点在于修复民企信心
外资政策:重点在于构筑稳定营商环境
化债政策: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超预期。
本文来源:宏观芝道,作者:周君芝 S0100521100008,周恺悦S0100121120011,原标题:《还有多少政策可以期待?| 民生·周君芝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