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家嘴论坛恢复线下举行,唱响金融高质量发展“上海声音”

新华网

作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金融高端对话平台,第十四届陆家嘴论坛恢复线下举行,将于6月8日到9日在上海开幕。目前,上海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全球资管中心、国际再保险中心、绿色金融等这些领域有哪些新的进展?31日在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来自上海地方金融监管局、央行上海总部、上海证监局等相关部门透露新的动向。

全球资管中心建设提速

2019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首次提出建设全球资产管理中心,2021年,《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出台,2022年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成立,上海向着全球资产管理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办公厅副主任张忠宁表示,目前上海外资银行保险法人机构超50家,外资省级分支机构超100家,外资保险代表处超70家。上海率先推进人身保险公司外资股比限制从51%提高至100%,全国前三家外商独资人身保险公司均在上海完成注册变更。全国5家外资控股理财公司均落户上海。全国首家外资保险控股公司——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在上海获批开业,有力提升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级。“我们要持续引导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沪集聚,支持上海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葛平介绍,目前上海各类资产管理规模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其中公募基金、保险资产管理占全国比重达三分之一,特别是权益类基金规模占全国近二分之一,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占全国第一。

下一步在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下,上海将会同市场各方力量,着重从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完善多元化资管机构体系、不断创新资管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上海资产管理协会沟通交流平台功能四个方面加快推进全球资管中心建设。

“力争到2025年,把上海建设成为资产管理领域机构、产品、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集聚度高,生态体系较为完备的综合性、开放型资产管理中心。打造亚洲资产管理的重要枢纽,跻身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城市前列。”葛平称。

国际再保险交易“国际板”将上线

国际保险中心建设中,再保险作为国际性最强的“保险的保险”,被认为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突破口之一。此前,相关部门已联合出台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近期将和上海市联合出台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相关实施细则,正式在沪建立开设面向全球的国际再保险交易市场,对再保险中心建设路径和配套支持进行固化明确。”张忠宁透露,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发布以来,央地积极联动全力推进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张忠宁表示,一方面紧抓全球承保能力“再布局”窗口期机遇,确立以再保险国际板为核心的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战略架构。即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国际再保险功能区”,提供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的集中登记、交易、清结算、信息披露、资信管理、合同存证等服务,打造透明、便利、高效的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交易市场。

另一方面,以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为准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再保险国际板规则体系。完成国际再保险分入业务登记管理规定、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交易规则、场内跨境交易便利化清结算办法、偿付能力再保险信用风险特征系数操作指引等制度规则设计,夯实再保险中心制度基础。

同时,将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与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紧密结合,构建与国内外营商环境相适应的再保险功能区。境内外保险主体通过在功能区内设立再保险运营中心,或国际再保险业务平台交易席位等方式开展再保险业务,可享受专有的财税优惠、资金跨境便利和差异化监管等系列配套政策。

绿色金融枢纽稳步推进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绿色金融已成行业竞逐的重要赛道,上海正致力于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今年初,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八部门联合出台上海银行保险业绿色金融发展行动方案,提出到2025年,上海银行业保险业将基本建成与碳达峰相适应的绿色金融生态服务体系,预计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形成绿色金融可复制可推广的上海方案。

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副主任孙辉表示,在支持绿色金融发展方面,央行上海总部一方面构建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强化绿色金融激励约束机制,推动浦东新区获批成为全国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地区之一,并发挥碳减排支持工具和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的定向支持作用。

另一方面,指导金融机构持续推动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长三角区域绿色金融协同发展,开展转型金融探索与实践,推动金融机构开发可持续挂钩贷款、可持续债券、可持续存款等转型金融产品,通过绿色金融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孙辉表示,将积极支持上海申建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开拓创新,继续推动《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全面落地实施,以绿色金融为抓手,服务浦东引领区建设;同时发挥专项政策支持工具作用,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碳核算和碳信息批露。

“应科尽科”!推动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联动发展

注重发挥金融支持科创的“最先一公里”和打通企业上市融资的“最后一公里”,上海不断推动国际金融中心与科创中心建设联动发展。

葛平介绍,科创板设立以来,“浦江之光”行动不断深化,科创板发行上市审核2.0及做市商制度等相继推出,科创板支持科技创新的上市包容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品牌示范效应、科创成长效应逐步显现,也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4月末,科创板已上市企业519家,累计首发募集资金7901.6亿元,总市值6.7万亿元。同时,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稳步推进。

“2022年新上市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九成。目前,A股市场上高科技行业市值占比由2017年初的约20%增长至近40%。”上海证监局副局长王登勇表示,科创板“硬科技”的定位得到彰显,比如在集成电路行业已形成了近 90 家上市公司组成的产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2年,上海有95家民营企业在科创板新增发行上市,到5月19日,上海市科创板上市企业总市值超1.55万亿元,居全国第一。

债市的支持同样重要、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底,交易所市场共计发行了科创债283只,发行规模2100亿元。

2022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还联合科技部等八部委出台了《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下一步,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先行先试力度,推动科创金融创新举措早见效,加速推进科创金融改革试点,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能级进一步提升,为金融服务科创营造良好生态。”葛平说。

本文内容来源:新华网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