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半年里,尽管中国经济恢复支撑了能源需求,包括俄罗斯、沙特在内的OPEC+也相继宣布减产,但油价却持续震荡走低,年内累计下跌超10美元/桶。
明明有多重利好,为何油价依然跌跌不休?金融时报专栏作家Amrita Sen表示,美联储可能需要背锅。
石油需求并未下滑
OilX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球石油需求同比增长了250万桶/天,超出市场预期。欧洲经济衰退导致的需求下滑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中国的强劲需求所弥补。
国际能源署(IEA) 也在年中报告中指出,由于OPEC+产油国减产,全球石油市场可能在未来几个月内面临供应紧张的局面。
即便如此,油价依然没有走高。罪魁祸首可能是美联储暴力加息导致的高利率。
对于炼油厂和贸易公司来说,由于居高不下的通货膨胀,在油罐中储存石油的成本已经变得更加昂贵。而高利率进一步意味着融资成本增加。也就是说,石油需求一旦下行,库存累积的代价会比以前更高。
Amrita Sen认为,世界已经习惯于零利率环境,石油贸易公司在过去十年中都没有过在非零利率环境下运营的经验,因此面对潜在的衰退可能性和高利率环境,贸易公司急于将现货脱手,以规避高利率和库存堆积带来的的风险,阻碍油价上涨。
以史为鉴,油价会进入一段明显的颠簸期
从历史上看,1988-2008年,利率和石油市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当利率上升时,库存的减少将明显加快。利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发达国家的原油库存就会同比平均减少1千万桶——在那个全球石油需求比今天远低的时代,这大约相当于全美国一整天的汽油需求。
2000年初的时期与今天的状况非常接近,从2000年1月开始,美国开始加息,而OPEC在同年晚些时候开始减产,在股市里,当年也同样出现了科技泡沫。
在这一时期,经合组织成员国(欧美日等全球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石油库存下降了6%。
从去的经验推断,Amrita Sen认为,到今年年底,全球商业石油库存将下降到过去十年来的最低水平。所以,油价可能会非常容易受各类宏观事件冲击和OPEC+政策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