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降费这事,到底应该怎么看?

表舅是养基大户
保障行业健康平稳发展,才是初心。

刚证监会公告已发,尘埃落定。

主动权益基金开启降费,管理费从1.5%,下调到1.2%(降幅20%),这比之前传的下调到1.0%,幅度小了一点,群友迅速作出了省流解读,下图。

也是,我们主动基金经理再怎么菜,也不能直接掉0.5%,砍掉1/3吧?

并且并非新老划端,而是一视同仁,普降,并且从个别头部基金公司先开始落地,至于托管降费,丙方的事,就没必要聊了。     

以上都是俏皮话,聊聊一些正经的想法。

1、资管也是周期性行业,价格最终都是供需关系决定的,当供给充分且同质化,但需求扩张不同步时,价格必定下跌。

参考光伏等几乎所有制造业。

而资管行业的门槛其实很低,理论上几个人+几台电脑就能开干,比大部分制造业可能更低,本质就是一张牌照,特别是公募行业,标准化程度很高,所以行业必然且长期将处于供给过剩导致的降费通道中。

参考美国的公募行业,1996年开始债券主动产品掉头向下,2000年开始权益主动产品平均费率进入下行通道,再没反弹过。

而我们的债券基金,近3年,早已诞生了一批价格屠夫型的基金公司和产品。

所以,降费,是行业的自然规律。

2、你光看到降费,没看到监管利用费率下限,保护行业的有序发展,以及中小基金公司发展的空间。

假如没有监管目前实际对各类产品费率的窗口指导,约定下限,那么行业的费率可能早就非理性下行了,参考互联网行业的价格补贴大战,或者参考银行间市场的发债业务

前些年,在没有价格约束的情况下,各家债券主承机构开始恶性的价格战,一笔几个亿的发债业务,明面上的承销手续费竟然只收几千块,连律所的费用都无法覆盖。

为什么这些机构的投行部敢这么干?

因为投行部亏钱了,公司整体的利润可以补贴,你只需要把客户抢进来、把NAFMII排名搞上去就行,但整个发债市场的生态就瓦特了(坏掉了),对发行人来说,所有投行能提供的专业价值,都没有一个“零成本”发行来的有吸引力 。

对公募而言也是一样。

举个例子,假如没有费率下限,那么如果现在行业的老大和老二要争非货规模排名,完全可以把所有债基变成1bp的费率,大打价格战,把市场里所有的定制债基需求(小几万亿)全部吸引过来,反正大公司有其他板块的利润可以反哺,而先受伤的将是一堆中小基金公司,因为你跟不起,其他利润不足以支撑业务的发展,那么你只能被洗出去,连展现自己的投研文化的机会都没有。

最终受伤的一定是整个行业,以及投资者,因为一块没有利润的业务,就无法保证持续的服务和资源匹配。

而中小基金公司被洗出去后,一个寡头垄断的行业,竞争力一定不如一个百花齐放、比拼投研文化的生态。

所以,费率下限不能够取消,也不能盲目无底线的下调,而主动的有序调降费率,比如此次,其实是顺应我们第一条所说的,行业的自然规律和发展趋势。

此次降费,先从个别头部基金公司开始执行,这同样也体现出,监管保护中小基金的良苦用心(当然,也是因为降费调参数很麻烦,大公司的中后台毕竟人多,干活儿靠谱,不容易出错,这两天同志们可忙活坏了,当然像兴全这种产品少的,下班可能就早了)。

3、在总蛋糕变大的环境中,费率降低,并不代表总收入会下降

美国市场便是如此,费率持续下行,但是行业总管理费收入逐年提升。

而以国内的债基为例,近几年债基的管理费降幅其实是最大的,先是降到30bps中枢,现在大部分产品更是降到20bps,但规模持续扩大,债基管理费收入一直在提高。

因为理财资金的溢出,信托资金的溢出,零售债基蓬勃发展;

而对不透明的SPV的监管限制,又提升了机构投资者对公募债基的投资需求,所以总需求持续扩大。

而证监会对债基底层资产风险的明确规定,实际会持续提高公募债基作为工具化产品的吸引力。‍‍‍‍

调降主动权益基金的管理费,也是以退为进,营造更好地发展和舆论环境,以便做大行业的总蛋糕。

至于为什么你们从业人员的收入下降20%以上,这是另外一个故事,和降费没有绝对关系。‍‍‍‍

4、而主动权益降费的内在必然因素,是市场的有效性和超额收益的下降。

根据中金上个月做的报告,美国市场的基金费率从90年代中期开始下降,彼时美国市场有效性提升明显,超额收益大幅收窄,所以在同质化供给的冲击下,费率开始下降。

而国内的主动权益也是一样的逻辑,不仅仅只是这两年超额收益开始下降,随着A股的成熟(你不能因为自己亏钱就无脑开骂,更不能否认它是在进步的,信息披露日趋健全,退市机制也在逐步完善),主动权益的超额收益预计将长期下行,这会从根本上侵蚀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的费率收取逻辑

美国的股票基金,根据资产规模加权平均后,费率是0.47%,而中位数和算术平均仍超过了1%,这说明是少数费率低、规模大的基金拉低了加权平均费率,这就印证了上面的逻辑:

规模越大的产品,超额获取能力越难,最后只能成为吃贝塔行情的基金,要想稳住规模,具备销售逻辑,那费率就得调降,应该参照指数产品来收

从这点来看,很多规模大的行业主题基金,比如XXXXXX等,确实不应该拿这么高的管理费。

5、被动指数是市场有效性的结果,也是主动偏股基金降费的驱动因素之一

用大白话说就是,你要比指数基金拿的多,那你就证明自己比指数基金赚的更多。

美国指数基金规模近20年的复合增速超过了13%,占比已经接近40%,我们国内指数基金的占比还很低,但发展速度可能会比这还快,趋势不可阻挡,我上次拍了一个数,25-30%,拭目以待吧。

6、主动权益降费,对销售机构的财富条线,影响也很大。

2022年,公募基金全产业链总收入预计3000亿左右,其中认申购费占比10.7%,客户维护费占比13.7%,也就是说销售机构大概赚了1/4的行业总收入。

一方面,主动权益基金存量管理费全部下调,意味着下季度收到的尾佣就少了(管理费的尾佣,基本是按季度,由基金公司打包支付给代销机构的),当期收入锐减,而对于那些基金子公司利润贡献高的券商而言,可谓是双重打击,不仅自己的存量尾佣永久性的变少了,自己控股的基金公司可以合并报表的这部分利润,可能至少下降5-10%(对于银行几乎没影响,银行系基金公司的净利润对母公司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边际上没太大影响);

比如我们比较东方财富(下设天天基金)和同花顺,这组对标的互联网券商(当然同花顺不是券商,姑且这么说)。

东方财富方面,因为权益基金保有增速的下滑、以及预期主动权益基金下调管理费的影响,东财的股价2022年下跌37%、今年下跌13%,两年合并之后直接腰斩,大幅跑输整体行业(券商指数这两年跌了25%左右),就是因为基金销售、特别是尾佣收入(天天基金的首发销量,或者说认购费收入占比很低)在其收入占比中比例很高;

而同花顺,基金卖的很少(当然不是它不想,而是原来路线选错了,最近也在想通过ETF赛道发力),收入占比很低,影响就不大,同花顺今年暴涨70%,因为同花顺本质上是个直男IT公司,特长是系统和技术,今年沾了TMT的光。

另一方面,则是更深远的,比如对于银行而言,存量收入基本都是主动权益基金贡献的,绝大多数理财经理的销售认知和能力圈,也基本是围绕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个人IP。

在今后的行业生态中,存量主动权益基金收入直接下降20%、而超额下降后主动权益本身愈加难卖、且赚的还更少了,但人力成本横亘在那里没法降,从基金销售的角度看,必须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才能确保条线利润的正增长。

如果不学会同步做指数、指增,未来可能没饭吃,而这块,有部分股份制银行今年其实已经行动起来了。

另外,我也在想,为什么ETF这碗饭,只能券商吃?

银行,有没有可能和同花顺一样,找一家小券商绑定,一起深度推广ETF?

一个有系统和席位,一个有客户资源,只不过就是分润的问题,而至少有几家电商平台,听说已经在打这方面的主意,开始做系统和人员的储备了。

7、二级债基,是不是性价比更加爆炸了。

表舅今年一直鼓吹,今年是二级债基的大年。‍‍‍‍‍‍‍‍

撇开其他因素不讲,80%股票仓位的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费1.2%,20%股票仓位的二级债基管理费0.6%,甚至0.8%,对管理人,和销售机构而言,是不是性价比直接爆炸?

渠道部门卖主动权益,给公司赚0.6%管理费(1.2%的50%),还要付出很高的营销成本;而机构直销卖二级债基,给公司赚0.8%(没尾佣),而营销成本可能仅仅是几杯瑞幸咖啡。‍‍‍‍

当然,我说的仅仅是短期管理费的角度,从资金结构、品牌效应、客户粘性、滚雪球效应、长期发展来说,零售的主动权益依然是资管行业王冠上的宝石。‍‍‍‍‍‍‍‍‍‍‍‍

但,主动权益管理费的下降,对管理人和销售机构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主动权益和其他品种的费率差拉近了,变相提高了其他品种的性价比,特别是对销售机构而言,更愿意去进行诸如二级债基、指数产品的销售,从而最终实现销售端,以结果来看,从围绕主动权益的单品销售,向多元产品的资产配置的转型。‍‍‍‍‍‍

8、理财子是不是也应该把费率管起来?

目前理财子产品的费率设定相对更随意,且可以因为业绩不尽人意,临时发个通知,下调、甚至取消各类费用,这表面上是让利给投资者(实际也是),不过:

一是规则上并不规范,无规则也是一种风险;

二是也可能涉及大公司对小公司的不公平竞争;

三是这种无规则,会使得理财子长期被渠道压力所绑架、裹挟。

最终对行业来说、或者理财子个体而言,可能是弊大于利(我相信大部分理财子的领导同事们也认同这个观点)。

而现在监管的不统一,比如针对雪球产品的要求不一致(导致现在只有理财子公司能发大雪球),其实对整体资管行业而言,是不利的,资管行业进一步统一监管,应该被重视起来。

我知道,像金融民工杨师傅这样的有上奏渠道的专业人士,其实一直也在积极呼吁。‍‍‍‍‍

9、对投资者而言,降费这个事本身,带来的更多是情绪价值。

因为0.3%的差别,并不太会影响你的盈利体验,但是降费,以及可能伴随而来的各类浮动管理费的模式,就像上面提到的,可能会影响资管公司的发行、持营逻辑,以及销售机构的销售行为,最终使得资管机构、销售机构的利益,和投资者绑定,从而一起做出更好的投资决策,这可能是事情本身的真正长期价值,也能尽可能使得你的基金账户,首先不至于一把亏掉30%

当然,情绪价值,也是价值

作为投资者,你要知道,降费之后,基金经理能“偷吃的”可就更少了(开个玩笑),在天天、蚂蚁的评论区留言的时候少点戾气吧 。

最后,贴一下证监会的官方答记者问,坚决支持。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表舅是养基大户”,原标题:《降费这个事,得为监管唱一曲忠诚的赞歌》,华尔街见闻经授权发布,部分内容有删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