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迪“求助”中国车企

百年汽车格局已变。

作者 | 曹安浔、柴旭晨

编辑 | 周智宇

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爆发,自主汽车品牌的崛起,带来了一个百年未遇的变局,一些规则和惯例,都正在被打破。

过去三十多年,中国车企一般向外资车企购买技术、合作开发,然而这一局面已发生改变。自宁德时代向福特输出电池技术后,奥迪也来向中国车企“求助”了。

7月9日,德国《汽车周刊》报道,奥迪正考虑首次从中国车企购买电动平台的授权,以缩短车型研发时间。

传闻涉及的中国车企包括上汽智己、吉利、比亚迪等,目前谈判正在进行当中,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已批准了该项目,相应提案将在监事会特别会议讨论。

对此,奥迪中国方面的态度很是“暧昧”,有关人士向华尔街见闻回应称,中国汽车市场正处于有史以来最大的变革时期,奥迪将携手各方共同制定战略方针。“如果有新的消息,会及时跟大家沟通,但对于现在的传言和猜测,我们不做其他的评价”。

而奥迪的“绯闻对象们”也都对此含糊不清。上汽集团回应称,目前公司没有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事项;吉利集团、比亚迪、智己均表示暂不知情。

有接近上述车企的人士认为,奥迪此次行动可能涉及一个多样化的采购方案,或不限于一家车企。

BBA中的一员罕见向中国车企求助背后,是奥迪急于缩短电动车型的研发时间,尽快赶上新能源的热潮。

在这几年中国电动车浪潮日益汹涌之时,曾经的头部车企奥迪的光辉却逐渐暗淡了,尤其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市场。

今年一季度,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为13.64万辆,同比下滑了15.6%,而曾经的老对手奔驰、宝马同期在华销量则达到了约20万辆;奥迪一季度在全球纯电车交付量仅为3.46万辆,而奔驰、宝马的全球纯电车交付量则分别达到5.16万辆、6.46万辆。

销量的不景气也让管理层压力山大。6月底,上任仅三年的奥迪CEO马库斯・杜斯曼被通知“下课”,大众集团产品和集团战略副总裁格诺特・多尔纳将于 9 月接替他出任奥迪 CEO。

奥利弗·布鲁姆也在6月底的资本市场日上坦言,“奥迪品牌目前落后于竞争对手,尤其是在电动汽车方面” 。奥利弗·布鲁姆认为,是严峻的软件问题迫使奥迪推迟了电动车的发布计划。

截至目前,奥迪并没有专属电动平台,其电动车型所使用的是母公司大众集团旗下品牌共同使用的四个电动车平台。

奥迪和大众的智驾研究进展也不顺。就在5月,多家外媒报道,大众旗下自动驾驶软件子公司CARIAD因为软件交付不力,多位高层被“炒鱿鱼”。

重重压力之下,奥迪加快了拥抱中国,进而推进电动化的步伐。

4月的上海国际车展上,奥迪携手中国一汽、上汽集团首次以全电动车型阵容亮相。6月30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园在长春开工。该项目总投资445亿元,计划竣工时间为 2024 年 12 月,建成后将投产三款纯电车型,工厂每年总产能 15 万辆。

此前,奥迪还宣布,从2026年起只向市场推出纯电车,至2033年,逐步停产燃油车。其中,在2025年以前,推出约20款新车,其中超过一半是纯电车。

奥利弗·布鲁姆更在6月底强调,奥迪将发力纯电领域,要重振奥迪的高光时刻。

对于奥迪“求助”中国车企,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表示,奥迪发力新能源汽车较晚,战略选择上也比较犹豫,开始的“油改电”在中国市场里没有竞争力,现在和中国车企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差距已经比较大了。如今销量压力下,与中国车企合作,买纯电平台是一个捷径,能减少奥迪新车型的开发周期,故障率也低。

而对于汽车行业而言,这亦是一个重要的风向标。张翔表示,以前没有听说过外资车企买中国车企的新能源技术。只有在车联网领域,福特等合资车企采购过斑马智行的车联网操作系统。

奥迪这个动作也说明了,中国已经拥有一些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核心技术了。

从燃油车时代,中国车企“求助”外资车企,到如今外资车企反向来买技术。角色颠倒的背后,是三十多年的行业风云变幻和百年未遇的历史窗口出现在眼前,所有的车企其实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可以说,中国车企们抓住了新能源的风口,不断研发新技术,掌握行业命脉,成为这场席卷全球的新能源风暴的核心,而在未来,它们也将继续谱写新的传奇。

对于很多传统车企而言,过往的荣光也只是历史。他们也必须正视当下,迅速调整自己,走向未来。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