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央行持续放鹰以及美国非农和通胀数据走低的共同推动下,7月以来欧元兑美元继续走强,目前已升至年内新高1.12附近,回到俄乌冲突和大流行前的水平。欧元名义有效汇率指数(NEER)更是创下有数据统计以来的新高。
图:欧元名义有效汇率指数升至125,创历史新高
数据来源:ECB,NEER是欧元与一篮子外币之间名义双边汇率的加权平均值,根据欧元相对于选定欧元区贸易伙伴的权重计算。
自2015年以来,欧元兑美元汇率与欧元名义有效汇率指数的走势就出现分化,拐点来自于欧央行实施的非常规货币宽松政策,欧央行的APP压低了欧元区的长期利率,欧元兑美元大幅走低,但欧元相较于其贸易伙伴的汇率保持稳定。
大流行和俄乌冲突爆发之后,随着欧央行和美联储对高通胀反应的分歧不断扩大,欧元兑美元汇率和NEER之间的背离进一步扩大。
尽管欧央行于2022年7月加息50个基点,宣告负利率政策的终结,但在加息周期中,欧央行的行动明显落后于曲线,也落后于美联储。叠加能源价格上涨导致贸易条件恶化,欧元区贸易账户由顺差转为逆差。
2021年-2022年期间,欧元兑美元贬值12.7%,但按NEER计算欧元仅贬值2.4%。
尽管美元指数近期快速跌破100关口,但以实际购买力衡量,美元相对于其主要贸易伙伴货币而言反而是升值的。
美国长期以来保持着贸易逆差,其国内需求大量依靠进口满足,从这一角度出发,虽然在高通胀的侵蚀下美元在国内购买力下降,但美元对外购买力的增强对于持有美元的个人而言无疑是好事。
但欧元走强对欧洲的情况就不同了,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欧元区商品和服务出口占GDP比重达到55%,仅考虑欧元区以外的出口,占比也达到31.3%,而美国仅11.9%,欧元的升值造成欧元出口商品变得昂贵,导致其相较于竞争对手的价格竞争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出口。
根据欧央行的测算,按名义有效汇率计算,欧元升值10%导致以外币计价的出口价格上涨5-6%,从而使得出口减少近1%。
价格竞争力下滑情况下,出口份额最高的德国承受的压力也将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