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云想打一场翻身仗

借力大模型。

作者 | 刘宝丹

编辑 | 张晓玲

刘强东去年底回国之后,动作不断,推出百亿补贴、拿地给“兄弟们”盖房,大幅调换京东系高管,如今,又一脚踏入了大模型的混战中。

7月13日,跟随大厂们的步伐,京东也发布了言犀大模型。没有意外,也是一款行业大模型。

京东科技旗下的京东云作为言犀大模型的研发主体,在这场亮相中,却没有像阿里云、腾讯云那样被强调和突出。相比百度、腾讯、阿里、华为,京东云发展相对滞后,市场地位长期处于边缘,被外界形容为在夹缝中生存。

在ChatGPT走红四个月后推出大模型产品,京东反应速度可以称得上快;近些年,京东持续发力供应链,这也意味着,这次大模型的出牌相对更安全。

人们总是喜闻乐见于落后者逆袭的故事,这一次,京东能否借助大模型,在落后的云计算市场提升自己的份额,重现荣光?

交卷

在眼花缭乱的AI大模型中,京东言犀大模型从诞生之初就确定为产业服务。

这一战略选择与京东深耕产业链的背景息息相关。京东探索研究院院长、京东科技智能服务与产品部总裁何晓冬表示,这一选择是背靠产业实践中生长出的技术实力与场景优势。

京东集团CEO许冉表示,大模型真正实现它的价值一定是在产业的应用当中。“当产业效率和产业的边界拓展得到质的提升时,大模型才有了更加实际的价值和意义,这不亚于一次新的工业革命。”

作为一家电商公司,京东言犀大模型身上自然少不了零售的影子,以及物流、健康、工业、产发等业务背景,表现在训练数据的参数上,言犀大模型融合了通用数据与供应链数据。

何晓冬介绍,言犀大模型70%为通用域数据,此外零售、健康、物流分别占13.6%、6.7%、3.2%,以及金融、保险等数原生数据,同时每年还能产生数百亿级别优质交互数据。

这也是言犀大模型的独特之处,使得提供差异化的能力成为可能。

算力方面,京东推出超大规模计算集群“天琴α”。据京东数据,天琴α算力总规模达到135TFLOPS(每秒浮点运算次数),推理提速6.2倍,推理成本节省90%。

此外,京东还推出了一套大模型的完整工具,包括支撑大模型研发的基础设施——言犀AI开发计算平台、向量数据库、混合多云操作系统云舰、存储平台云海、软硬一体虚拟化引擎京刚等核心产品。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所长何宝宏表示,云正在变成基础设施,强大的、便捷的算力服务,首先要考虑稳定性;其次要惠及更多的人、行业和应用,标准化、便利性的云基础设施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把京东言犀大模型置于商业逻辑下,不得不说,从产业切入大模型,既可以加快技术变现的速度,也与当下行业大模型的趋势吻合。

就当下而言,行业大模型比通用大模型的变现路径更清晰。作为潜在客户,那些难以承担算力和模型成本的B端更愿意付费,且大模型的应用场景更具体,具备可操作性。这也意味着,对这些客户的争夺是未来竞争的关键。

华为、腾讯等企业也侧重在垂直行业布局。6月19日,腾讯推出一站式行业大模型精选商店,7月7日,华为云正式发布盘古大模型3.0,两场发布会释放了同样的信号。

作为风口上的新生事物,大模型目前处于政策红利期。言犀大模型发布同日,《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发布,文件鼓励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创新应用。业内普遍认为,我国大模型商用浪潮即将开启。

京东也发布了言犀大模型的三步走战略。何晓冬表示,现阶段,京东推出了言犀大模型与大模型计算开放平台;今年内,应用于京东域内业务,通过模型精调提升专业域任务能力;明年上半年,将面向京东域外产业场景开放大模型能力。

逆袭?

刘强东最初因电商大战而闻名,京东在发展过程中也颇多高光时刻,比如,赴美上市,营收破万亿;然而,在云计算业务上的失利一直是他的隐痛。

作为京东的技术平台,京东云过去的发展处于掉队状态。同为电商平台,阿里早在2008年就确认了“云计算”和“大数据”战略,阿里云也已成为国际市场的重量级玩家。而京东云虽被给予厚望,却一直不温不火。

京东云诞生于2014年,两年后才开始初步商业化,但随后不了了之;2018年京东云再次活跃,经历多次组织架构调整,2021年京东云、AI事业部、京东数科合并为京东科技。此后,京东才开始稳定输出,推出重磅的技术产品。

京东云一度被视为阿里云最强劲的对手,但失去先机后,京东云的发展步步掣肘,刘强东曾经在内部喊话必须成功,但京东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在云市场的份额,依然远远落后。

财报显示,2022年京东的科研投入为24.49亿美元,阿里和百度的研发投入分别为87.49亿美元和33.8亿美元。其中阿里的投入是京东的3.5倍,不在一个量级。

近两年,京东面临业绩增速下滑的压力,在研发投入方面趋于保守。根据财报显示,2020年至2022年,京东的科研投入分别为24.75亿美元、25.63亿美元、24.49亿美元,甚至去年还减少了1.14亿美元。

IDC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云计算IaaS(Infrastructureasa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市场规模增长至1154.96亿美元,同比上涨26.2%,阿里云、华为云、中国电信、腾讯云、中国移动和百度云位列三至十名,但不见京东云身影。

在这种情况下,京东推出言犀大模型,意图赶上新一波浪潮。云计算市场技术升级意味着新的机会,不过,市场需求从IaaS走向以模型能力为主的MaaS时,京东能否借助大模型实现市场份额和收入的提升,还有待检验。

在京东“35711”梦想蓝图里,技术服务是京东锁定的三大战略之一,利用大模型做场景落地是确定性方向。然而,京东面对的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市场。

国内云巨头企业正在陆续进入收获期,实现正向造血功能。5月16日,百度透露百度云今年首次盈利,势头正猛;而阿里云2023财年阿里云的收入为772.00亿元,经调整EBITA利润14.22亿元,同比增长24%,已连续两年实现盈利。

京东始终没有披露京东云业务的业绩表现,但实现造血功能的竞争对手无疑会形成更大的压力。

而大模型赛道开始热得发烫,竞争对手的商业化落地已经开启。比如,基于通义千问大模型,阿里云近日与巨人网络达成“游戏+AI”全面合作,华为宣布盘古大模型在矿山领域实现首次商用,百度也已提前进入商业化落地探索阶段。

这是一场速度竞赛,谁先跑通商业化模式,谁就有先发优势。京东能否在大模型混战中实现弯道超车,打一场漂亮的云上翻身仗,留给刘强东的时间并不多。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