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可以摸着日本过河吗?

方正证券认为,尽管如今中国资产负债表收缩等方面和90年的日本有相像之处,但由于高层政策方向、全球价值链所处位置不同,中国必须走向新一轮“扩表”周期,无法像日本那样躺平。

历经30年通缩之后,日本资产在上半年大有重振雄风的架势,股神大局买入后,日经225上半年重回1990年以来高位,而本土券商野村甚至直言日本“终于醒了”,认为日本有望摆脱通缩,企业部门利润将迎来大幅增长。

真正的觉醒能不能来还难说。不过,卖方研究员们在隔壁的喧嚣声中,重新发现了日本这颗已经被摸圆了的石头。“失去的三十年”、“资产负债表衰退”这些概念又被拿出来重温了一遍。

不过,就“过河”而言,日本真的是一颗值得摸的石头吗?方正证券分析师曹柳龙对此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他认为,尽管如今中国资产负债表收缩等方面和90年的日本有相像之处,但由于高层政策方向、全球价值链所处位置不同,中国必须走向新一轮“扩表”周期,无法像日本那样躺平。

资产负债表收缩、人口下行、美国围堵...这些日本也都见过

分析师指出,从数据来看,今日中国的资产负债表、生育率、经济状况和国际环境,都与90年代的日本非常像。

当前中国和90年代的日本同处于资产负债表收缩期,居民部门杠杆率攀升,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达历史高位。从数据上来看,日本在1990 年-1992年居民杠杆率 和非金融企业杠杆率增速放缓,但绝对数值已达历史高位,居民杠杆率达67.5%, 非金融企业杠杆率达141.2%;中国近年来资产负债表收缩趋势放缓,但绝对数值亦达历史高位,2022 年居民杠杆率达63.3%,非金融企业部门杠杆率达167%。

人口结构相似,老龄化严重,且适龄青年生育意愿低。日本出生率自1974年开始进入下行通道,人口老龄化进入上行区间,1992年出生率为9.6%,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 13.41%;中国人口出生率自2012年起进入下行区间,2022 年出生率仅为6.77%,甚至低于日本90年代,而老龄化人口比例达14.9%,较日本90年代更高。

中日均在经历了经济高速发展后,出现经济增速放缓趋势,且政府债务处于高位。 中国2008年后GDP增速放缓,而日本1973年后 GDP 增速震荡下行。日本90年代一般政府总债务占GDP比重始终处于高位,而中国自2008年起,政府债务率进入上行通道,2022年一般政府总债务占GDP比重达77.1%,处于历史高位,政府债务率高企。

中国目前和日本 90 年代同样面临“前有狼,后有虎”的竞争局面。日本自70年代经济高速发展后,美国持续出台贸易、产业制裁政策,先后签订了“广场协议”、 “日美半导体协议”等限制日本制造业发展和出口。同时,日本也面临着来自中国、韩国的追赶。

反观目前的中国,自2016 年起中美陆续爆发科技战、贸易摩擦等,美国陆续出台制裁法案,限制中国科技和贸易发展。同时,中国目前也面临着东南亚等国的替代竞争。

国民性上,日本慕强,中国崇尚独立自主

尽管今日中国和90年代日本有相似之处,但分析师指出:

日本根源性的“慕强”,使得日本民族容易对目前强大的美国俯首称臣,失去主权完整,也错失半导体产业链的“新经济增长点”。

日本没有完整主权,国土面积小,资源匮乏,对外贸易和投资是日本经济的重要一环,经济高度依赖于欧美,且在二战后日本军事和国防均不独立。

(1)从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看出,日本对欧美地区直接投资占比高达 60%-80%,经济高度依赖欧美地区;

(2)从军事角度来看,日本的国防和军队并不完全受自己掌控,美国在日本有大量驻军和军事基地,且日本没有战时指挥权。

分析师强调,中国的国民性崇尚“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军事、经济、政治均始终保持独立自主性。而且已经培育出新能源车链为代 表的“新经济增长点”。

此外,他还强调,中日两国高层决策思路也大相径庭。

日本由于长期受美国掣肘,签订“广场协议”,导致日元升值和制造业大萧条后, 只能孤注一掷的使用激进的货币政策以试图挽救产业和经济,在生产过剩、资本过剩的状况下,仍然做出了降低利率,疯狂放水的激进举动,继而导致经济崩盘。

相比之下,中国居安思危,早在 2016 年起开启政策组合拳“去杠杆”,股市已完成“挤泡沫”,楼市也能够“托底”,在经济增速缓慢的情况下仍兼顾安全与发展。

分析师强调,中国企业部门16-17 年“供给侧改革”以后杠杆率开始明显回落,目前国企工业企业杠杆率维持低位,且中国A股近 10 年一直处于震荡区间,未出现泡沫化现象

地价方面,中国土地价格有城镇化作为支撑,而90年的日本地价上涨则是纯粹由货币政策支撑的泡沫,二者存在明显区别。

中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日本90年代已是制造业强国

分析师指出,中国现代工业化水平仍不及日本90年代,且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较低位置,远不及日本。

2022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约在53%,仅相当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初的水平;我国现代工业水平虽然迅速发展,但仍只接近日本20世纪 80 年代中期 的水平,还没有达到日本泡沫破灭前的电力消耗程度。

我们基础工业增加值的全球占比明显偏低,约束我们工业体系的“内循环”安全。 根据中国工程院《2021 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中国“基础产业增加值占全球基础产业增加值比重”指标自 2015 年起连续四年下降。2020 年回升至 6.19%, 仍不足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同期水平的二分之一,年均降幅甚至高于后发制造大国。

分析师认为,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制造大而不强:

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中, 中国的制造业主要提供零部件为代表的中间体、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的中低端制造。与美德相比,中国尚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东南亚国家相比,中国基本丧失了低廉劳动力成本优势。

躺平不是出路,中国必须扩表!

考虑到中日在技术实力上的差距,分析师强调,今天的中国无法像90年代的日本那样躺平,中国必须主动出击,重塑资产负债表。

分析师指出,08 年金融危机后的“4万亿”投资导致传统周期行业产能严重过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A 股从2012年以来开启了长达 10 年的实质性“出清”周期,横跨3轮盈利回升周期。

但在过去十年里,由于政策和产能周期等种种原因,A股并未实质性扩表。

他认为,23年A股盈利回升周期中,“中特估-央国企重估”、数字经济、AI和新能源车链,有望开启“主动扩表”新周期。

分析师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动能已经转向利润率驱动:

200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动能不断切换,先后经历周转率→杠杆率→利润率驱动的逐步切换过程。自2000年以来 A 股上市公司盈利能力首先由周转率驱动 (加入WTO融入“外循环”)转向杠杆率驱动(08年金融危机——“4 万亿”刺激基建),13年回到周转率驱动(金融/实体供给侧改革“内外再均衡”)。

而19年后,民企纾困+高质量发展主线带来的科技制造业的利润率抬升,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从周转率和杠杆率驱动,转向利润率驱动。

分析师认为,新一轮“扩产+扩表”周期将聚焦三大方向:

(1)新能源车链出海进阶:中美缓和小周期,新能源汽车的海外需求旺盛;同时,中国新能源车链供给品质进阶,新能源车出海有望迎来需求端和供给端共振。

(2)数字经济AI“算力基建”:为防止出现中美底层经济效率代差,中国需要紧跟全球科技发展大方向(如数字经济 AI+),“算力基建”有望成为下半年国家重点投资方向。

(3)“中特估-央国企重估”:央国企“报价者出清”后“价值回归”,有望成为新时代的“盐铁”,带来央国企“价格修复→估值修复”的主线行情,并购重组政策有望成为“中特估-央国企重估”新一轮行情的发令枪。

本文主要内容来自方正证券分析师曹柳龙(S1220523060003)发布的报告,有删节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