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四次CPI同比转负后,政策怎么走?

东吴宏观陶川等
当前持续的“低通胀”环境下,年内第二次降息诉求与地方政府化债方案落地的预期均有增加。

CPI同比转负了,但更值得关注的积极信号是7月CPI环比结束“5连降”后转涨0.2%。在“少见”的CPI转负影响下,三季度可能是今年名义GDP的“经济底”,对于下半年的政策路径有何影响?我们认为当前持续的“低通胀”环境下,年内第二次降息诉求与地方政府化债方案落地的预期均有增加。

以史为鉴,CPI与PPI同比同负后,政策往往会积极应对。我们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四次CPI同比转负时期的经济背景与后续政策,如图1:

①1998年:国企部门改革与银行控制不良贷款规模,又正逢亚洲金融危机的发酵,国内就业与需求承压;央行在1998-1999两年间两次降准、多次降息提振融资;财政部同时发行特别国债刺激社会需求。

②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海外资金与新技术流入,企业生产降本增效,供给增长快于需求,财政部通过增加国债发行+改革农村税费予以应对。

③2009年:金融危机引发的大衰退冲击中国出口贸易与企业盈利,央行多次降息降准+国常会快速出台“四万亿计划”托底国内需求。

④2021年:疫情反复下的“就地过年”限制消费场景,CPI同比仅在春节前后短期转负,且出口回暖,整体需求压力不大的背景下并无总量刺激出台。

那么这次CPI同比转负后政策可能会有哪些动作:

三季度名义GDP可能为今年的底部:CPI同比持续回落下预计三季度的GDP平减指数仍为负值,名义GDP可能低于4.5%,或成为库存周期、信用周期下的“经济底”(PPI-CPI“剪刀差”,社融存量同比增速可能已在6月触底),也凸显政策继续出台以呵护复苏的必要性。

实际利率回升增加降息诉求:虽然央行在6月份刚刚降息10bp,但当下经济回升动能偏缓叠加CPI转负带来的实际利率回升,或成为央行年内第二次降息的考量,以进一步刺激实体融资需求。

低通胀环境增加债务负担:根据IMF的预测,2023年中国非金融部门的总债务增速约为9%,其中地方政府债务或保持15%左右的高增速,在一段时间内持续高于名义GDP同比,利息支付压力不减,在此背景下,我们认为政治局提及的“一揽子化债方案”可能会近期加速落地。

7月具体数据来看:CPI方面,食品项同比转负至-1.7%(前值2.3%)为拖累CPI的主因,其中猪肉价格仍深陷负区间,鲜果与鲜菜因天气扰动因素消退而供给回升,同比读数大幅回落。暑期出行热度较高,服务项环比超季节性上涨0.8%;非食品消费品价格同比约为-1.0%,其中能源价格同比下降6.9%,耐用品价格仍疲软。

PPI环比微降0.2%,同比降幅在高基数逐渐消退下收窄至-4.4%,主要是受需求底部企稳和政策出台后的预期改善影响。分项来看,7月政治局会议前后城中村改造与地产需求刺激预期较强,地产相关的黑色系工业品环比企稳;海外方面受到美国经济强于预期提振,国内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均由降转涨。

本文作者:东吴证券陶川(S0600520050002),邵翔(S0600523010001)等,来源:川阅全球宏观,原文标题:《CPI同比转负后政策怎么走?(东吴宏观团队)》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