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大财的量化,孵化出了“完美受害者”

量化圈正在强烈反击

如果一个行业每年能赚大几百亿,那里面的一线机构多半应该是“惬意”的吧。

但有些机构并不这么认为。

随着A股市场的波动,在本周初,市场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评论和分析。其中有些言论指向了各类机构,包括交易活跃的量化投资机构。

而这其实是A股在弱市常见的情况。

而这遭到了个别量化大厂创始人,以及量化基金经理的“强烈反弹”。

他们或在公众社交平台或在公众社交账号上持续发表观点,言辞之激烈,令人倍感意外和咋舌。

比如有量化机构创始人抱屈说:中国量化已经承受了太多莫须有的恶意

他们甚至非常笃定的认为:说量化砸盘(的人)纯属无知,不是傻就是坏。

还有基金经理,以高人一等的口吻称:

请要黑量化的大v在[量化增加波动]和[量化割韭菜]间自选一个角度展开论述,别都选。

同时配上了“听听,你说的是人话吗”的表情包(下图)。

一时间,年回报几百万、上亿甚至十亿以上的他们,仿佛成了A股市场最委屈的“祥林嫂”和最明显的“完美受害者”。

他们的说法有道理么?

他们的操作又和他们的说法一致么?

他们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

600亿+机构“掌门”接连发声

8月28日——多重利好发布后的首个A股交易日,业内量化私募的一家龙头机构的创始人王某通过社交平台转发了一篇文章《砸你X的盘,量化才是大A的脊梁!》,并配有如下文字:

中国量化已经承受了太多莫须有的恶意,说量化砸盘纯属无知,不是傻就是坏。永远满仓的中国量化基金,才是大A的脊梁。

王某的上述内容发出后,另一家头部量化机构的董事长蔡某也予以转发,并以复制的形式配上了相同的文字点评。

不过,仅仅发表一轮激烈言辞,王某并不满足。

8月30日夜间,他又连发两条朋友圈。

一条是转发文章《为什么每一次A股震荡,量化基金总是众矢之的?》,并评论称:黑量化(污名化量化投资)的文章阅读量高,可能正是因为大部分人看帖更喜欢过瘾的发泄,而不是寻找客观理性的答案

紧接着,王某再次转发文章并配上文字,指出“主观也好,量化也好,首要前提是给投资者赚钱,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坚持满仓还能赚到钱。”

类似情况还有不少

事实上,这一轮起来“怒斥”的机构还有不少。

一家管理规模不到50亿元的量化私募——靖X投资,就以公司名义发布《对不起,是量化的错!》

这篇文章颇具调侃口味,更称:“我们没能像网络传言的那样,随心操纵市场的暴涨,完美躲开股市的暴跌,为你们创造理想的收益率,对不起!”

文尾亦以“爆粗口”结尾。

还有些私募“投资经理”干脆玩起了“行为艺术”。

据一些财经媒体报道,某量化机构创始人汪某号称已联合几名百亿量化创始人,向国家机关、监管机构实名说明自己28日当天的实际操作,并表示:量化基金不会执行如此大规模的激进卖出。

公募量化明星“接力发声”

除了私募基金经理频频“粗话”、“怒怼”外,个别公募基金经理,也加入战团。

西部利得基金的盛丰衍,可能是近年公募圈知名度迅速觉得量化基金经理。

他当年以“这几天跌得都不敢去丈母娘家蹭饭了~”的妙语而“出圈”。

而随着这轮“怒怼”潮的深入,这位基金经理也开始一路“放飞”自我。

他先是提出,请要黑量化的大v在[量化增加波动]和[量化割韭菜]间自选一个角度展开论述,别都选。

同时配上了“听听,你说的是人话吗”的表情包(下图)。

虽然,其实很多业内人士也并不明白,他让上述这段话的内在逻辑。

随后,他又在下文的评论中,和网友“互刚”。

有网友提出“请量化的制度约束到和散户一个环境中,它不能出老千”。

有趣的是,盛丰衍并不否认这个“出老千”的结论,相反指责“行研”(行业研究员),调研中也有不当行为。

此外,他还发文怼着主观多头(就是一般的股票投资者):

量化投资人需要反思为何主观多头去定投海外市场指数,这种行为叫全球资产配置,量化基金一心做多A股却被骂成砸盘主力。

量化投资多次“争论”背后

事实上,近年关于量化投资的争论不止这一次,关注也不止这一次。

而归根结底是,量化投资自身自带的“不透明性”,以及近年的突出盈利,引发了投资者的许多猜想。

比如,是否所有量化机构都没有从极端的行情中挣钱?

比如,个别量化机构的高频策略中有没有利用自身的算力和下单优势,从其他投资者的正常交易中获得好处?

比如,是否有量化机构从相关交易平台获得“手续费”的补贴或返还,进而获得成本优势? 

比如,所谓的满仓做多的量化增强策略,和他每年上百倍的交易换手之间是什么关系?

比如,日内保持中性的持仓的策略,会否从市场单边行情中获利?

这些问题都值得关注和有证据的解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