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收购案终止却留后遗症:青岛国信起诉长安投资追讨“定金”

交易对手的风险

围绕国融证券的控制权,一起经历筹划、终止至今已耗时超过2年的收购案至今仍未平息。

9月4日,一起与此次收购有关的诉讼正式开庭。据山东省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一份开庭公告显示,该案系作为青岛国资平台的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青岛国信”)起诉国融证券控股股东——北京长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长安投资”),并将作为关联方的北京长安置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下称“长安置地”)及长安投资实控人侯守法一并推上被告席,其中案由记载为“借款合同纠纷”。

信风(ID:TradeWind01)从接近青岛国资人士处获悉,此次合同纠纷的主要原因,正是青岛国信昔日针对收购国融证券打款至长安投资价值4亿元的定金,后来该起收购因未能获准而流产,但青岛国信迟迟未能从长安投资处回收该笔定金所致。

在此之前,青岛国信曾通过调整科目来延迟该笔定金的回收期限,给予长安投资一定的宽限期,但至今该分歧走向诉讼阶段,意味着长安投资始终未能偿还上述定金。

有业内人士指出,收购事项的定金通常在交易完成前,会限制资产出售方挪作他用,该起未能成行的收购案走向至今境地仍然较为特殊。

事实上,这与长安投资长期以来的资金周转困境有关,早在2022年下半年以来,长安投资所持有的的国融证券、国融基金等机构股权就因先前的IPO对赌失利而被国融证券中小股东起诉冻结。

在这一情况下,青岛国信还能否如期追回此前定金,而该次纠纷最终会以何种结局收场,有待市场进一步的演绎。

4亿“借款”纠纷始末

青岛国信与长安投资之间的“借款”纠纷,早要追溯到2021年4月对国融证券发起的收购,彼时青岛国信公告称拟以68.42亿元总金额对国融证券控制权发起收购。

然而短短5个月后,该起交易就因上级部门的否决而宣告终止,由于属于不可抗力,按照条约长安投资应将相关定金退回给青岛国信。

恋爱容易分手难,青岛国信早在宣布此次收购案之前,已将价值4亿元的定金打款至作为国融证券控股权卖方的长安投资。

据小公募债21青信01(188866.SH)的募集说明书显示,截至2020年末的前五大应收账债务人中,一笔关联长安投资的4亿元“定金”赫然在列,占总收购款项的5.85%。

伴随着收购的流产,该笔定金一度在2021年底的青岛国信财报中的应收款名录中“消失”,市场也一度认为该笔定金已随着交易终止而完成回收。

但实际原因是青岛国信对该笔待回收的“定金”执行了科目调整。

青岛国信2022年第二期超短融发行时的募集书显示,截至当年一季度末的4笔拆解中,其中1笔金额4亿元的拆借债务人正是长安投资及其实控人侯守法,账龄记载为1年以内。

但此次诉讼的公开则意味着,该笔从定金调整而来的借款至今未能完成回收,而该笔资金停留在长安投资的时间已接近3年之久。

“定金”变更为“借款”后,长安投资似乎还被要求提供了更多风险补偿措施,例如长安投资将其子公司所持有的地产项目——5000万元注册资本的长安城项目出质给青岛国信。

这意味着,青岛国信的此次诉讼仍然存在部分可控处置的资产。

但据一位接近长安投资人士透露,长安城的不动产项目位于三线城市,其实际价值或难以对4亿元的定金规模实现覆盖,而这意味着青岛国信的上述定金回收仍然面临一定风险。

或许作为风控补充,侯守法旗下持股平台今年8月又将其所持有的的2881.85万股“格力肽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格力肽”)”股份出质给了青岛国信,格力肽正是此前被格力电器并表的银隆新能源。

截至目前,上述两单资产的股权质押状态均显示“有效”,者能否成为此次青岛国信诉讼讨债的安全垫,有待后续判决和执行结果的发酵。

诉讼缠身的被告

此次定金纠纷对簿公堂,或许正在对时下的券商并购交易提供了更多风险警醒——收购方不仅需要关注收购标的的资产质量,也要进一步审查交易对手方的信用状况,以及对定金账户潜在的挪用风险。

“按理来说定金账户是要等到标的资产交易过户之后才能挪用的,但很显然这起交易中,定金遭到了卖方的挪用,导致后来定金退回时出现了风险。”北京一位投行人士指出,“再一个就是交易对手方的信用状况,如果资金链很紧,定金退回也是有风险的。”

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指向了长安投资的流动性问题。

截至2022年底,长安投资的货币资金仅有203.59万元,而扣除其他应收款后的流动资产仅有2463.93万元。

在被推上此次被告席之前,长安投资已遭遇多起诉讼缠身,并且旗下重要资产已系数遭到冻结。

2022年9月,长安投资旗下最核心资产,也是此次定金纠纷导火索的国融证券股份,已在国融证券第二大股东杭州普润星融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杭州普润”)提起的民事仲裁下遭遇冻结。

该起商事纠纷则源起于长安投资2016年就国融证券发起IPO增资对赌事项的失利。

彼时,杭州普润等5家主体共耗资16.23亿元合计认购国融证券3.26亿股,作为条件长安投资承诺保证国融证券在未来五年内完成上市。

但由于国融证券多次违规且业绩欠佳,迟迟无法实现IPO,最终触发了长安投资高达逾20亿元的回购义务,这也成为长安投资后续持续陷入资金周转困境的根源。

起诉长安投资的不止于此,作为国融证券小股东的五家小股东之一的天津吉睿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也申请冻结了长安投资旗下所持有的首创期货以及作为国融基金持股载体的上海谷若投资中心(有限合伙)的全部股份。

在相关债务纠纷进入诉讼,系数资产遭遇冻结后,长安投资最终将通过何种方式化债,而国融证券未来又会命运几何,有待事态进一步发展。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