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许家印金融梦醒

走向终局。

作者 | 曹安浔

编辑 | 张晓玲

7年前,2016赛季亚冠小组赛上,许家印让恒大足球队员穿上印有“恒大金服”(恒大财富前身)的红色球衣征战绿茵场,一路挺进决赛,夺得冠军宝座,恒大财富的名声也一炮打响。

7年后,9月16日,深圳市公安局南山分局一则通告揭开了恒大财富最后一层遮羞布。通告称,对恒大财富杜某等涉嫌犯罪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这里的杜某就是恒大财富总经理杜亮。同时,警方还提供了对恒大财富的报案方式。

次日,恒大人寿原董事长、现任中融人寿副董事长朱加麟疑被带走,目前处于失联状态。此前,恒大人寿已严重资不抵债。9月15日,国资海港人寿确认将整体受让恒大人寿的保险业务和相应的资产、负债。

过去多年,恒大财富、人寿扮演了恒大“提款机”的角色,所募集资金、收取保费更多流入了恒大集团的各项业务,随着恒大的资金链紧张,这两个金融平台也被牵连,陷入困境。

恒大财富、恒大人寿的清算早有苗头。这意味着,许家印布局多年的金融帝国正在走向土崩瓦解。

大厦轰然倒塌,翻起往事如烟。回首许家印的金融帝国发展史,人们有惊诧,有感叹,也有愤怒和无奈。

过去8年,恒大金融也曾风光过。

2015年,恒大地产跻身房企TOP2,一方面成立恒大金服,发布多款超出市场平均收益水平的理财产品,还动员数万名恒大员工购买;一方面,许家印以39.39亿元、2.5倍溢价收购中新大东方人寿保50%股权,并更名为“恒大人寿”,就此进入保险业。

恒大在公告中披露,自定融产品发起至21年8月停售,恒大财富共募资约921亿元,全都以投资的方式流入了恒大集团体系。

恒大人寿也在快速扩张,以万能险扩大保费规模。2015年至2017年,恒大人寿保费收入从13.05亿元飙升到281.01亿元;据恒大人寿官网,恒大人寿累计为265万余客户提供了金额超1.68万亿元的风险保障。

与地产伴生的金融暗藏风险。随着21年恒大地产资金链断裂,恒大财富理财兑付日益艰难,杜亮等恒大财富高管提前兑付加剧了危机。

2021年9月,恒大财富总经理杜亮在深圳卓越后海中心被百名投资者团团围住,他承认,“因家里有急事”提前兑付恒大财富理财产品。杜亮与父亲共兑付了四笔合计1000多万元的理财产品。

彼时,许家印勒令杜亮等高管把提前赎回的资金归还,并信誓旦旦称所有到期产品一定全部兑付。“我可以一无所有,但恒大财富的投资者不能一无所有”。

然而,两年过去,恒大财富仅兑付了70多亿,还剩余未兑付本息约340亿元;兑付方案则从每月每人兑付8000元一路下调,到8月停止兑付,后续兑付计划也未有下文。

业内人士认为,现在,公安对杜某等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加上之前的恒大地产集团柯鹏等人被带走,意味着工作组对恒大集团的处置在加快。

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表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许是恒大财富被立案调查的原因,刑事立案是对涉嫌犯罪的行为调查和追责的开始。

不过,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吴月超指出,恒大财富如果涉嫌犯罪,那么应该要退还非法吸收的公众存款,主要责任人承担刑事责任,公司被处以罚款。

恒大财富和恒大人寿均兴起于恒大地产的鼎盛时期,这种伴生的关系,注定不能独善其身。

恒大和许家印不是唯一玩金融的地产商,但却是玩得最大的。

房地产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本质上就是金融,谁能获得便宜又长久的资金,比如保费,谁就能站在食物链的顶端。

2015-2018间,几乎所有主流地产商都介入了金融,利用P2P、金服、小贷等平台,自融、建立资金池输血地产;为了一块核心的保险牌照,无数开发商前赴后继,甚至不惜铤而走险。

那几年,绿城和奥园先后尝试从万达手上收购百年人寿,但均以失败告终;新城控股也试图收购国峰人寿,也没办成;2016年底,佳兆业疑似通过4家子公司入主昆仑健康,很快就收到了保监会的问询函。

成功获得金融保险牌照的地产商,非恒大许家印、宝能姚振华莫属,他们将大量险资投入了房地产及其他业务。

他们还利用险资长短错配,在资本市场接连收购了多家上市公司。

2015-2016年,前海人寿、安邦保险、恒大人寿先后介入著名的万宝之争,引发了险资监管风暴,为保险资金进入上市公司,设置了新规。

此后几年,恒大人寿、前海人寿也先后退出了万科。许家印巨亏70亿离场,将股权转给了深铁。

如今,安邦、明天系,已经消失于江湖。恒大财富、恒大人寿,也都进入了清算、接管的流程。

中国恒大的债务重组也仍然路漫漫。9月22日晚间,中国恒大公告,因集团销售情况不如预期,原定于2023年9月25日和9月26日有关建议重组的相关协议安排会议,将不会举行。

像那些曾经雄心勃勃玩金融的大佬一样,许家印的金融梦终于在这个秋天湮灭了。他和恒大的许多高管们,也将陆续迎来命运的终局。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