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9月非农新增33.6万远超预期,7、8月大幅上修,美债收益率飙升

何浩
美国9月非农数据远超预期,9月新增33.6万人,此前两个月的数据累计大幅上修近12万。失业率与8月持平,为3.8%。工资增幅略低于预期,同比增长4.2%、创2021年中期以来的最小涨幅。劳动力参与率稳定。市场反应极其鹰派,市场加息预期升温,美股、美债急跌。

10月6日周五,美国劳工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美国9月非农就业人口增加33.6万人,为今年年初以来的最大增幅,远超预期的17万人,8月初值为18.7万人。此前两个月的就业数据也出现了大幅向上修正:8月份的新增人数上修4万,达到22.7万人;7月份的新增人数从15.7万人大幅上修到23.6万人。7月和8月这两个月的总人数比之前报告大幅增加了11.9万人。

美国9月失业率3.8%,高于预期的3.7%,与8月前值3.8%持平。美国财长耶伦更看重、也更为全面的U6失业率为7%,这部分包括没有积极寻找工作的人,和那些想要寻找全职工作的兼职工人。

工资增幅低于预期。9月平均时薪环比增长0.2%,低于预期的0.3%,8月前值为0.2%;同比增长4.2%,创下2021年中期以来的最小年度涨幅,低于预期的4.3%,8月前值为4.3%。占就业大多数的非管理类员工的收入,录得自2020年以来的最小环比增幅。

9月平均每周工时34.4小时,预期34.4小时,8月前值为34.4小时。

劳动力参与率稳定在62.8%,与预期和8月前值持平。近几个月,劳动力供需之间的不匹配正在趋于平衡,部分原因是劳动力参与率的改善。上个月的非农报告显示,8月劳动力参与率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增长,达到了自2020年2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的最高水平。不过当前仍比新冠疫情前的水平低半个百分点。

美国9月私营部门就业人口增加26.3万人,同样远超预期的16万人,8月前值为17.9万人。9月制造业就业增加1.7万人,高于预期的0.5万人,8月前值为1.6万人。

细分行业来看,许多领域都表现强劲。休闲和酒店业领涨,增加了9.6万个新的就业岗位。政府类工作增加了7.3万,医疗保健领域增加了4.1万,专业、科学和技术服务类增加了2.9万。由于好莱坞陷入劳资僵局,电影和录音工作岗位减少了5000个就业,该领域自5月份僵局开始以来已累计减少4.5万个就业。

从历史上看,9月份的非农数据通常有些难以预测。这主要是因为劳工统计局需要进行调整,以应对通常发生在9月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包括休闲和酒店行业在夏季旅游季结束时的裁员,以及与新学年开始相关的大量招聘(例如聘用教师和支持类员工)。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周五的非农报告几乎没有受到最近大罢工激增的影响,但这种情况可能会改变,并影响10月报告。美国汽车工人联合会对底特律传统汽车制造商发起前所未有的罢工,预计就业数据将受到打击。

还需要注意的是,非农就业报告是由两份独立的调查数据编制而成。对企业和政府机构的调查产生了就业人数和工资数据,这部分数据显示出惊人的就业增长。然而,对家庭的调查用于计算失业率,显示出该月就业增加了8.6万人,增长幅度要小得多。

整体来说,美国9月份非农报告体现出就业增长强劲,这表明在利率上升、大罢工和政府可能关门的几大不利影响下,美国经济仍运行良好。美国劳动力市场令人惊讶的活力表明企业对其销售前景仍然充满信心。尽管自去年以来招聘步伐有所放缓,但其韧性仍然是家庭支出和整体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

然而对于美联储来说,劳动力市场的强势可能会阻碍央行抑制通胀的努力。强劲的劳动力市场为美联储再次加息提供了理由。

非农数据公布后,市场反应剧烈:

  • 根据芝商所(CME)追踪的数据,联邦基金期货市场的交易员们将年底前美联储加息的可能性提高至44%左右。互换价格显示市场完全消化美联储降息时间从明年7月推后至9月。
  • 美股期货短线迅速转跌跳水,纳斯达克100指数期货跌约1%。
  • 美元指数短线拉升约30点,报106.61。此后持续走高,达到106.95,日内涨幅达0.57%。
  • 美债收益率短线飙高,长债收益率大涨超过10个基点。其中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04%,为2007年以来的最高水平;10年期国债收益率超过4.88%,为2007年以来最高。

本周稍早,美国公布了另外两大重磅就业数据,均引发市场强烈反应,虽然数据好坏不一,但总的来说,好数据成了市场的坏消息,反之亦然。投资者最近一直担心,美国经济的韧性可能会迫使美联储维持高利率,甚至可能在通胀持续高企的情况下继续加息。

  • 周二,美国8月JOLTS职位空缺远超预期,白领职位激增,令当日美股大跌。
  • 周三,美国9月ADP就业增加8.9万远低于预期,创2021年初以来最低,提振当日美股大幅反弹。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