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自然资源耗竭的严峻形势,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和迫切需要。企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可持续发展实践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从企业社会责任到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政策转变,反映了社会对企业在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的期待发生了重大变化。
ESG不仅关乎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更关注企业商业模式和经营决策对社会公平与环境保护的影响。改变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模式,找到能给社会和环境带来正面影响的经营目的,是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考验。
在这一大背景下,10月20日,华尔街见闻第二届《0碳未来 ESG创新实践榜》颁奖典礼在上海浦东新区未来资产大厦举行。
会上,香港大学中国商业学院ESG中心主任、国家商务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绿色发展联盟首席科学家施涵发表精彩主题演讲,针对当今ESG的最新发展趋势,探讨了中国企业的应对之策。
施涵指出,人口增长和人均资源消耗的显著增加导致我们在短短的70年内,就从“大地球上的小世界”转变成为“小地球上的大世界”,企业需要转变以前的环境/社会成本外部化发展模式。ESG将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决策,远不仅是开展公益慈善,履行社会责任。当前,中国ESG存在公众对可持续产品绿色溢价意愿不足、金融机构推进ESG投资力度不足等问题。
施涵认为,推进企业ESG实践不仅仅需要企业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政府、公众、非政府组织、投资者等多方给以推进和支持。
政府应制定强制性的环境信息披露法规,这是推进企业加强ESG信息披露的重要法律依据;证券交易所应发挥带头作用,通过强制信息披露来推动上市公司ESG实践。通过更加可靠的环境标识和信息披露,可以提高公众对绿色环保产品的认知和绿色溢价水平;金融机构也应更多支持和投资绿色可持续发展企业和项目。
另外,企业应加强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例如产品服务化。将ESG融入关键业务决策,对供应链、投资项目等开展尽职管理。施涵表示,如果ESG无法影响企业的商业模式和核心业务的转变,那么将无法推动企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ESG旨在使企业从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制造者,转变成为社会和环境问题的解决者,这是推动ESG快速兴起的一个根本目标和方向。
最后,施涵强调,循环经济需要从政府主导转变为企业主导,更加重视商业模式创新,并设置定量的循环利用发展目标,使企业成为实现循环经济的主导力量。循环经济应该成为每个企业的责任和机遇,所有机构都应参与进来。他认为,企业的循环经济应该紧紧抓住两个目标:所有生产原料来自再生材料,所有产品在报废阶段均得到循环利用,而不以废物形式回归自然。然而,目前几乎没有企业开展相关统计,并力图实现上述两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