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高点回落近64%!机构重仓股跌到头了吗?

国盛证券张峻晓、李浩齐
国盛证券表示,目前基本面、交易面、资金面三个维度尚未看到反转信号。“美债利率下有底、国内利率上有顶”仍是年内的基准情形,红利资产还是“压仓石”的最佳选择。

摘要

大盘跌破整数关口。在内外部宏观趋势延续的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细节变化,如,当长端美债升破5%后,全球股市开始出现普跌;再如,继宁组合新低后,随着贵州茅台大幅回调,茅指数也走在了新低的路上。

本轮机构重仓股杀跌是否到达了“尽头”?

首先,如果以机构重仓股指数作为样本,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调整均已到位。以万得金仓50作为机构重仓股的代表,截至本周五(2023-10-20),本轮金仓50指数从高点累计下跌47.2%。从回撤时长和回撤深度看,本轮机构重仓股的回调均已到达过去10年来的最高值。

其次,估值上,基于可比样本统计,本轮机构重仓股估值已经较高点回落近64%,距离2020年初外生冲击后的行情起点也已回落21%。

第三,关于机构重仓股下行的趋势,目前基本面、交易面、资金面三个维度尚未看到反转信号。

1、基本面:当前国内经济整体仍是“有拐点、无弹性”的状态,从历史经验看景气投资的回归可能不会那么快;

2、交易面:公募基金持股集中度指标较上一次(2016年末)低点仍然存在距离,参照上一轮下行时长,当前也未到反转时刻;

3、资金面:机构的增量资金近期也并未看到好转(详见Q4策略《走出谷底》,不赘述)。

再谈A股的核心矛盾与四季度可能的契机

年中以来,宏观预期历经多次折返,股市也一直处于反复磨底轮动。虽说过程复杂,但A股定价的核心矛盾其实一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宏观面——中美“剪刀差”在持续拉大,具体表现是中美利差持续压缩;微观面——存量市得不到改观,具体表现是机构重仓股一路走低。时至当下,无论是美债利率突破5%,还是茅指数新低,都是前期趋势的延续。

我们四季度策略《走出谷底》中提到,“美债利率下有底、国内利率上有顶”仍是年内的基准情形,参照近年来A股内外双驱动的定价机制(美债利率主导分母,国内利率反映分子),红利资产还是“压仓石”的最佳选择。

总之,无论是宏观面,还是微观面,我们都能感受到趋势的力量还在延续。但在趋势惯性延续的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其衰减的迹象。如,当长端美债升破5%对全球股市形成冲击;再如,贵州茅台再度破位下行,机构重仓股进一步出清。

此外,Q3后段开始,我们看到国内各项宏观指标陆续企稳,以及大类资产之间定价的背离,这是一轮周期拐点前后的正常现象;同时也指向股市对于中长期问题的担忧,存在过度悲观的可能。

A股可能的契机?因此,对于A股的趋势性的行情仍然需要多一些耐心,但结构上,赔率与胜率的夹角已经指向了顺周期的若干方向:

1、虽然总量需求弹性不足,但结合供给与需求,库存周期的中观线索指向上游和部分可选消费;

2、政策着力于化解债务风险、应对“灰犀牛”,从风险修复的逻辑上利好金融;

3、人民币汇率维持低位区间,叠加美国制造业补库周期开启,出口链的阿尔法机会值得挖掘。

行业配置建议:继续拿好红利压舱石,低位增配顺周期:1、库存周期的 供需线索指向:工业金属、化纤、消费电子;2、治理“灰犀牛”与一揽 子化债:银行、保险;3、挖掘出口链的阿尔法:纺织、元件、汽车零部 件;4、拿好红利“压舱石”:油气、运营商、家电。 

本周大盘指数跌破整数关口,美债利率继续冲高、国内数据喜忧参半——依然是“老问题”。在内外部宏观趋势延续的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一些细节变化,比如,当长端美债升破5%后,全球股市终于开始出现普跌,MSCI全球指数于本周创下二季度以来新低;再如,继宁组合新低后,随着贵州茅台大幅回调,茅指数也走在了新低的路上。

1、10年期美债利率升破5%,全球股市普跌

上期周报《A股的核心矛盾与可能的契机》的核心结论:关于美债利率:1、这一轮美债上行除基本面因素外,主要来自供需错配的加剧—紧货币与宽财政的矛盾,且这一矛盾在短期看不到解决的迹象;2、美债利率不会立刻掉头向下。

关于A股的核心矛盾:1、宏观面,中美“剪刀差”在持续拉大,具体表现是中美利差持续压缩;2、微观面,存量市得不到改观,具体表现是机构重仓股一路走低。展望后市,“美债利率下有底、国内利率上有顶”仍是年内的基准情形,红利资产还是“压仓石”的最佳选择;虽然对于A股的趋势性的行情仍然需要多一些耐心,但结构上,赔率与胜率的夹角已经指向了顺周期的若干方向。从行情走向看,市场基本是按照我们的预测在演绎。

10年期美债利率升破5%,全球股市承压普跌,沪指失守关键点位。国内方面,上周五人大委员长会议证伪特别国债发行、本周三季度GDP增速超预期,均导致市场倾向于“往明年看”,而对四季度政策预期有所降温;与此同时,美国9月零售数据超预期、10年期美债利率冲击5%,均是我们在《A股的核心矛盾与可能的契机》中提及的A股核心矛盾的趋势演绎。

本周A股指数明显回调,从结构上看,以稳定、金融为代表的红利板块占优,前期活跃的科技题材出现大幅调整。

2、本轮机构重仓股杀跌是否到了“尽头”?

上期报告《A股的核心矛盾与可能的契机》,我们重点讨论了A股面临的宏微观趋势:宏观面——中美“剪刀差”在持续拉大,具体表现是中美利差持续压缩;微观面——存量市得不到改观,具体表现是机构重仓股一路走低。时至当下,市场的定价仍未脱离上述核心矛盾,无论是美债利率突破前期中枢,还是宁组合与白酒近期的新低,都是趋势的延续。

本周,继宁组合之后,茅指数也走在了新低的路上。我们关心的是:当前机构重仓股调整到什么位置了?重仓股杀跌的趋势何时逆转?

首先,如果以机构重仓股指数作为样本,无论是空间还是时间上,调整均已到位。以金仓50作为机构重仓股的代表,本轮回调时长和幅度已经创下过去10年的最高水平。2014年以来金仓50回撤超20%的区间大致有4段,分别在2015.6-2015.8、2015.12-2016.1、2018.1-2018.12、2021.2-2023.10。

截至本周五(2023-10-20),本轮金仓50指数从高点累计下跌47.2%,不仅远超2018年的33.1%,也超过了2015年“股灾”时期的42.8%。并且,前三段回调期内,金仓50跌幅均接近或小于万得全A,但本轮机构重仓股回调幅度远超同期全A,且从回撤时长和回撤深度看,本轮机构重仓股的回调均已到达2014年以来的最高值。

其次,从估值上来看,剔除风格变动的因素,可比样本下,机构重仓股估值已经较高点回落近64%,距离疫情爆发后的行情起点也已经回落21%。如果单纯看金仓50/茅指数相较本轮机构重仓股行情启动之初(2020年3月23日)时的估值变动,可能会得到机构重仓股似乎并不便宜的结论(金仓50的PE估值较行情启动时估值回升近54%、茅指数估值仅回落5%)。

但这忽略了机构重仓股风格从金融地产→科技制造医药切换导致的估值中枢的上移。剔除掉重仓股风格变动的因素,选取行情启动之初以来典型的机构重仓股(在启动之初、行情高位、当前时点均为金仓50成分股,共25只),可以发现,可比样本下,机构重仓股估值已经较高点(2021年2月)回落近64%,距离疫情爆发后的行情起点(2020年3月)也已经回落21%。

第三,关于机构重仓股杀跌的“尽头”,目前基本面、交易面、资金面三个维度尚未看到反转信号。

1、基本面:机构重仓股表现与宏观景气度的关联度较高,尤其是盈利上行期内,机构重仓股更容易跑出收益,当前国内经济短期企稳,但整体仍处于“有拐点、无弹性”的状态,景气投资的回归可能不会那么快;

2、交易面:反映机构筹码、持仓拥挤度的公募基金持股集中度指标仍处在趋势下行阶段,尽管集中股绝对水平已经降到相对低位,但较上一次(2016年末)低点仍然存在距离,且上一轮拥挤度的下行时长有4年之久,参照这一标准似乎还未到反转时刻;

3、资金面:机构的增量资金近期也并未看到好转。(具体在Q4策略《走出谷底》中有详细讨论,这里不在赘述。)

抛开机构重仓股,结合股价和估值,当下双创、上证50等赔率更加凸显。截至10月20日,基于当前成分股计算的市盈率(TTM)水位看,创业板指、科创50都已调整至2010年以来的历史新低,深证成指也处于10%历史分位以下;而偏中小盘的中证1000风格当前估值历史分位仍处于历史中枢以上;其余宽基指数估值分位均处于偏低估(20%-40%)水平。股价看,科创50、上证50、深证成指已经调整至2020年3月23日底部以下。

3、A股的核心矛盾与当前可能的契机

下半年以来,宏观预期历经多次波动、折返,股市也一直处于反复磨底、轮动。虽说过程复杂,但A股定价的核心矛盾其实一直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宏观面——美债利率下有底、国内利率上有顶,反映在定价上就是中美利差被持续压缩;微观面——存量市(甚至减量市)得不到改观,反映在定价上就是机构重仓股一路走低。

时至Q4,市场的定价仍未脱离上述核心矛盾,无论是美债利率突破前期的中枢,还是宁组合与茅指数近期的新低,都只是前期宏微观环境的延续。我们在四季度策略《走出谷底》中提到,“美债利率下有底、国内利率上有顶”仍是年内的基准情形,参照近年来A股内外双驱动的定价机制(美债利率主导分母端,国内利率反映分子端),红利资产还是“压仓石”的最佳选择。换句话说,内外部宏观环境不变,基准的配置方向自然也就维持不变。

总之,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内外宏观趋势的惯性,也就是中美“剪刀差”始终未见收窄,甚至在惯性的力量下还在走阔。需要为此继续悲观吗?我们认为倒也不必。实际上,自Q3后段开始,我们已经注意到大类资产价格的背离,包括:利率与沪深300、大宗商品与A股、内外金价等。

其背后的原因可以总结为:1、国内基本面预期出现了一些好转信号,2、但力度上还不够彻底扭转市场的悲观预期,3、并且很大程度上被海外美债利率&美元的走强给抵消,甚至盖过了。(详见《关于近期三个重要背离的思考》)

从另一个层面上理解,自2022年开始,中美“剪刀差”的拉大是两边“一强一弱”造成的;而2023Q3后段以来,国内的各项宏观指标已经陆续企稳,其中一些已经出现了明显好转,只不过美国经济韧性和美元流动性的紧缩仍在持续,导致中美“剪刀差”迟迟未见收敛。因此,资产定价的背离,一方面反映了内外宏观趋势的惯性依然存在,但也是一轮周期拐点前后的正常现象——反转始于背离。

如果要从历史中给当前行情找一个对标,距离最近的两次大约是2012年Q4和2016年年中,这两个时点最大的特征就是市场信心与基本面的背离,而且持续时间并不短。2012年Q3开始,国内经济数据(PMI和信贷)纷纷见底回升,但股市不仅不给予正向定价,反而持续探底,直至年底行情才得以启动;2016年年中,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库存周期见底回升,PPI与企业盈利明显好转,但A股走势一波三折,直至四季度才看到利率与指数共振回升。造成这种较长时间背离的原因,通常可以概括为中长期问题的担忧和前期悲观情绪的延续。

总结下来,无论是宏观面,还是微观面,我们都能感受到趋势的力量还在延续。宏观面——中美“剪刀差”在持续拉大,具体表现是中美利差持续压缩;微观面——存量市得不到改观,具体表现是机构重仓股一路走低。但在趋势惯性延续的同时,我们也能观察到其衰减的迹象。比如,当长端美债升破5%后,全球股市开始出现普跌;再如,以贵州茅台为代表的重仓股近期大幅调整,重仓股指数下行空间进一步压缩。

此外,三季度后段开始,大类资产内部以及股指与经济数据之间的背离,都指向市场对于中长期问题的担忧有过度悲观的可能。

A股可能的契机?在上述宏微观趋势的惯性下,现阶段市场的症结点可以概括为:需求见底与弹性不足的矛盾、政策预期与市场信心的矛盾、内资边际改善与外资持续流出的矛盾,这些问题的根本解决最终还得靠时间。因此,对于趋势性的行情仍然需要多一些耐心。

但结构上,赔率与胜率的夹角已经指向了顺周期的若干方向:1、虽然总量需求弹性不足,但结合供给与需求,库存周期的中观线索指向上游(工业金属、石油化纤)和部分消费(消费电子、轻工);2、政策着力于化解债务风险、应对“灰犀牛”,从风险修复的逻辑上利好金融(银行、保险);3、人民币汇率维持低位区间,叠加美国制造业补库周期开启,可关注出口链的阿尔法(纺织制造、元件、汽车零部件)。

行业配置建议:继续拿好红利压舱石,低位增配顺周期:(一)结合需求与供给,库存周期的中观线索指向:工业金属、化纤、消费电子;(二)治理“灰犀牛”与一揽子化债:银行、保险;(三)挖掘出口链的阿尔法:纺织、元件、汽车零部件;(四)拿好红利“压舱石”:油气、运营商、家电。

本文作者:张峻晓、李浩齐,来源:国盛证券,原文:《重仓股下行是否到了“尽头”?》

张峻晓 执业证书编号:S0680518110001

李浩齐 执业证书编号:S0680121110014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