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硬刚华为

喊出硬核宣言。

作者 | 周智宇

华为强势回归和苹果遇冷,让近段时间里发布新品的手机厂商们压力不小。好不容易在手机高端化上取得“阶段性突破”的小米,不甘落后。雷军要让小米与华为、苹果硬碰硬,甚至想要在更广阔的舞台里,一展拳脚。

10月26日晚间,在经过前段时间的密集剧透后,小米高端机型14系列和一系列AIoT新品如约而至。同时,小米创始人雷军还宣布,小米集团的战略从“手机 X AIoT”,升级到“人车家全生态”,其中的关键则是小米澎湃OS。

雷军更是在发布会上发布了硬核宣言。他表示,小米走到关键“跨越时刻”,未来会有更多领先技术会集中涌现。性能更加强悍的小米14系列,以及开启“人车家全生态”,雷军借着这场发布会向外展示了小米的现在与未来。

发布会上的雷军毫不客气。他直言,“由于小米14标准版实力太强大了,所以干脆我们越级对标iPhone15 Pro”。

小米总裁卢伟冰透露,在发布会当晚,小米14系列预售量已是小米13系列同时间段的数倍。他也已经连夜与团队讨论产能提拉和加单事宜。

于小米而言,手机很重要,但它不过是雷军万物互联构思中的其中一个终端而已。倒是发布会上最重磅的小米澎湃OS让一众用户感到意犹未尽。

在雷军的微博下,关于新系统的讨论也最为火热。有人表示新系统的讲解过于仓促,应该为新系统单独开一场发布会;也有人认为,新系统是赶鸭子上架,目前适配设备太少了。

以人为中心,实现人、车、家全生态连接的大幕,随着小米澎湃OS正式上市拉开。这是苹果等一众科技公司想要实现,却又因各种原因,迟迟未能如愿的目标。

对于这样的愿景,雷军期待不已。以至于宣布小米澎湃OS正式推出时,现场雷军一度PPT翻页出了点小问题,经过短暂的卡顿,才让这场备受业内关注发布会得以继续。

小米澎湃OS是小米对于未来十年规划的基础。在最早小米手机推出,硬件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正是MIUI的推出,让小米聚拢起了一众“发烧友”。“为发烧而生”,后来也成了小米的口号。随着后续小米进入IoT设备,小米又用自研的Vela OS,统一了IoT设备生态。小米也由此形成了一个连接全球超11亿用户、数亿设备的生态圈。

如今手机在硬件上的提升、堆砌,给用户带来体验感的提升已不如几年前明显,系统的进一步优化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雷军宣布小米要造车,愿意押上他人生全部的声誉后,雷军显然又有了更多想法。

雷军表示,之所以给系统取名为澎湃,就是自由奔流,汇聚每一个人的力量,连接广阔的智能世界。

未来的移动互联,集纳了手机、手表、家电再到汽车等多样的终端产品,端到端之间的打通,也就更为重要。大模型的到来,也在加速神经网络广泛应用到终端设备上。一个智能化、万物互联的世界里,曾经靠着MIUI闯出一片天地的雷军,明白小米的优势所在。

过去MIUI这样在安卓的“毛坯房”上进行深度定制、精装修的系统,满足不了雷军的野心。更加庞大的硬件生态,对底层系统提出更多要求,小米必须另起炉灶。

雷军表示,小米澎湃OS是在底层上重构,将自研的Vela系统内核与深度修改的Linux系统内核进行融合。他透露,小米在2021年时开启了车机OS的研发,并在2022年初统一了包括MIUI、Vela和车机OS在内多系统的软件架构,经过超过5000人的研发团队打磨,才在今年年底正式发布小米澎湃OS。

国盛证券分析师夏君则指出,预计在智能座舱方面,小米汽车也有望通过“小米澎湃OS”实现人车家全生态操作系统的打通和交互。

从发布会上小米澎湃OS UI界面可以看到,明年上半年即将上市的小米汽车,也已经作为生态里的关键一环,被纳入了UI界面当中。

无论是此前李书福旗下公司星际时代收购魅族,还是近期李斌发布蔚来手机,也都彰显出智能汽车时代里,手机作为一个智能终端,在人机交互、设备互联上的重要作用。在车机UI与手机高度统一的华为鸿蒙OS,正是凭着交互体验上的优势,赢得了用户的青睐。

反倒是苹果这样的科技巨头,因为数据使用、智能座舱主导权的争议,被包括通用汽车在内的汽车巨头所抛弃。在未来的移动互联世界中,掌握系统上最底层的能力,才能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不过万事开头难,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无论是软件的开发设计难度还是用户的切换成本,都让小米澎湃OS还需要在安卓的壳子上慢慢过渡,在合适的时机才能完成对安卓的更迭。

对于小米而言,才刚刚在高端化的“生死之战”上取得初步成果,身上性价比的标签还未甩脱,如今又推出自研系统,想要体现出自己的硬核技术实力,市场上质疑声不少。

雷军也在发布会上自嘲,称很多米黑说小米是“供应链技术”好而已。但雷军表示,小米致力成为新一代全球硬核科技引领者,未来5年小米研发投入预计超过1000亿元。同时,真正带动国产供应链企业走向全球。

能否真正澎湃起来,跨越过去,雷军和他的小米还需付出更多的行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