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资金面持续紧张,市场对降准的想象空间再次打开
8月以来,资金利率中枢不断抬升,市场对资金面的持续收敛始料不及。
资金市场先后受到8-9月专项债密集发行、10月特殊再融资债放量发行的冲击,消耗了银行大量超储,资金利率中枢不断走高,但出于稳汇率的需要,央行对于资金面的呵护较为谨慎,主要通过逆回购等短期限操作填补流动性缺口,资金面较为脆弱,这导致在10月31日跨月期间甚至出现了隔夜利率50%的的极端情况。
9月央行降准25bp释放近5000亿流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专项债发行的资金缺口。由于近期资金面收敛态势未见明显改变,叠加万亿国债发行在即,市场对再次降准以对冲万亿国债发行的想象空间再次打开。
回顾历史,降准降息与资金面两者关系较为独立
我们复盘了2018年以来历次宽货币前资金面的情况,大多情况下资金面均较为充裕,并非因为流动性存在缺口而触发降息降准,降准降息与资金面两者并无显著相关性。
仅2022年11月、2023年3月、2023年9月的三次宽货币节点资金面较为紧张,其余降准降息发生前,资金面均较为平稳或宽松。甚至存在2020年2-5月多次降准降息前、2022年8月降息前流动性非常充裕,远低于政策利率的情况。此外,在2018年7-9月、2020年8-9月、2021年8-10月、2022年5-6月等政府债密集发行,流动性承压阶段,大多未见降息降准。由此可见,资金面紧张并不是触发降息降准的必要条件。
相反,有很多次降准后资金面继续收紧的情况,比如2018年4月、2021年7月。同样,降息后资金面收紧的情况也有很多,如2022年8月、2023年8月等。
因此我们认为,降准降息与资金面两者关系较为独立。
总量货币政策宽松主要服务于稳增长,而非资金面压力
事实上,回顾历史可以发现,触发降准降息的不是因为流动性收紧,而是逆周期调节。
几乎历次降息降准的落地节点均是经济存在较大下行压力,需要货币政策发力逆周期调节的时期。
如2018年多次降准对冲去杠杆背景下小微企业融资压力、贸易摩擦的压力;2020年2-5月连续降息降准为了缓解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冲击;2022年8月降息以缓和房地产企业资金流压力对需求端的冲击。总量货币政策宽松主要服务于稳增长和逆周期调节,而非资金面压力。
总量货币宽松的窗口开打前,央行往往已经先行释放较多流动性,以尽可能满足实体经济的资金需求,因此,大多数情况下,在降息降准落地前资金面已经较为宽松,而在降息降准落地后,财政、地产、信用等稳增长政策接踵而至,总量货币政策往往会暂时关闭,进入观察阶段,资金利率反而有可能随之上行。
2023年9月的降准,主要意图也并非对冲专项债密集发行所导致的资金面紧张,更有缓解存量房贷利率调降后银行的息差压力、以及巩固经济上行趋势,符合“更好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稳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
目前看,我们认为,基于前期资金紧张和特别国债发行来预期降准可能并不成立。降准的可能性存在,但没有必然性。同时,即使降准,是否资金面会宽松,也没有必然性。
本文作者:陈曦,张维凡,来源:陈曦固收研究,原文标题:《【开源固收】资金面紧张可能不是降息降准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