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指数化投资的新世界——写在ETF规模突破2万亿之际

王莽
ETF的出现改变了资产管理链路,基金公司取代了券商投行和交易所的职能。ETF的未来在年轻人手中,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市场的高透明度使A股ETF的渗透率有望与美股市场媲美。

A股ETF的规模再次来到2万亿关口。

Wind数据显示,今年境内ETF规模的高点出现在8月末,在「越跌越买」的效应下,境内ETF规模曾一度突破2万亿。

这2万亿里面,权益类ETF规模约1.27万亿,恰好占三分之二的比重。

值得一说的是,这2万亿的规模,是在A股整体增长停滞的过程之中完成的。2021年至今的近三年时间里,A股总市值(含非流通股)一直在80万亿左右徘徊。这意味着,权益ETF替代了部分股票资产,成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投资A股的另一个选项。

ETF究竟是熊市品种还是牛市品种?

2018年以来,境内ETF规模年复合增长率33%,当前绝对规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排名第6,低于美国和日本。不过从另一个视角看,A股个人投资者持有的ETF规模已经超越了日本,位列亚太第一,后者的ETF市场中,央行持有规模占比仍超过80%。

2022年以来,A股ETF在1万亿规模的基础上继续高增长,对比股票市场本身的羸弱表现,可谓势如破竹。市场上有一种声音,认为ETF是熊市品种。当股票市场表现不如人意,ETF因其高透明度、低费率、操作简便的属性,获得从上市股票和主动管理型基金中溢出的资金,实现规模增长。

事实上,上一次全行业对ETF的热烈讨论发生在2019~20年,当时行业主题基金规模飞速扩增,行业主题类ETF规模2年翻了10倍,很多人将其定义为牛市品种。

只能说,ETF是一个一旦点开按钮,就很难停下来的东西,只是在不同的时间段,触发增长的品类有所区别。

ETF改变了什么?

在传统的资产管理链路里,投行是资产创设的起点。券商投行把股债资产证券化,将包装好的标的送到交易所挂牌上市;基金公司基于已有的场内标的构建组合,通过基金产品募集资金,进行投资。

而在ETF创设的过程中,理论上基金公司只要选好指数,起草监管申报文件和招募说明书,就有机会成就一个活跃的场内投资标的。从这个意义上,基金公司部分取代了券商投行、交易所的职能,投资标的的创设、报批、上市都在自身体系内完成,同时还可以通过ETF联接基金,直接从场外吸纳资金。

在一个阶段性增长乏力的资本市场里面,ETF取得了结构腾挪带来的机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基金公司和券商的「第二增长曲线」。

当投资标的丰富到一定程度,市场的交易生态也随之改变。

2022年末起,境外经纪商的跨境证券业务受限,不得为内地客户新开账户;同时,在汇率走弱的影响下,2023年跨境ETF(QDII)规模快速扩增。

换言之,通过跨境ETF(QDII),境内券商变相承接了一部分港美股的零售经纪业务。中韩半导体ETF、纳指科技ETF、泛东南亚科技ETF等一系列投资方向明确的标的悉数问世,境内投资者通过ETF进行简便且合法合规的跨境投资,已经不再是问题。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债券ETF中。今年4月,债券ETF被纳入融券卖出所得资金可投范围,私募基金成为短债、证金债ETF的大买家。海富通短融ETF规模越过200亿,成为境内最大的债券ETF。

敞口,至关重要

今年以来,境内新发行的ETF有120多只,但是绝大部分新产品在上市以后,都出现了份额缩减的情况——募集期的一次性资金陆续撤出,造成份额萎缩。包括央企股东回报、信创主题、中证2000、科创成长等指数在内,一系列备受关注的ETF,在产品上市后均面临规模萎缩的处境。

这件事情非常考验基金公司对ETF布局方向的判断。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上市后份额继续增长的ETF仅有9只,主要是科创100指数、纳斯达克100指数挂钩的ETF,以及广发中证医疗ETF、汇添富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

科创100ETF无疑是今年最成功的品种,首批4只产品(博时、鹏华、银华、国泰)目前合计规模已经超过140亿。科创100指数凭借鲜明的「小盘科技」特色跻身主流规模指数,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指数是所有规模指数中间波动率最大的一个。

事实上,一只ETF能否做大,几乎是从出生那一刻就已经有定数。敞口(Exposure)决定了生死——由于ETF的工具属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将其视作「表达投资观点的工具」,一只ETF敞口越清晰,它成功的概率越高。

从存量产品的规模来看,宽基ETF>行业主题ETF>策略指数ETF>风格ETF,其中,宽基ETF(或称规模ETF)也可以看作「市值因子ETF」。由于市场深度的问题,如果一个指数中叠加了多个因子,就会给投资者带来理解上的难度,比如「中证500成长」,就比纯粹的中证500难于理解,从而使产品的规模增长多了一道障碍(这个结论在少数情况下可能不成立)。

有关ETF市场集中度的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敞口的重要性。截至11月10日,A股共有870只ETF上市,剔除货币ETF后,前十大ETF管理规模占比达到全市场ETF总规模的30%。

敞口的另一面是,好的出生并不意味着永远的赢家。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的敞口都面临衰退或失效的风险。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上证50ETF,缘于指数风格和品种锐度的原因,其管理规模逐渐被沪深300ETF、科创50ETF超越。沪深300在机构投资者的资产配置工具中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科创50则更能够代表本土资本市场鼓励发展的企业类型。

今天回头看,许多诞生于十多年前的ETF已经失去昔日的光彩,甚至清盘。上交所曾经在十年前做过一个ETF系列视频纪录片,对沪市的主要ETF做科普,里面包括上证50ETF,上证180ETF,上证央企ETF,上证超大盘ETF,上证中盘ETF,上证180价值ETF,等等。如今,除了挂钩上证50、上证180的个别产品以外,其他的基本只剩一两个亿规模,几乎没有继续做大的可能性了。

ETF的未来,在年轻人手里

ETF是让投资市场扁平化、平民化的工具。它可以让多元、复杂的资产简化成一个简短的交易代码,免去复杂的定价分析过程。今年境外市场备受争议的现货比特币ETF,将这个结论阐释到了极致。

指数本身就有表征市场的作用——如前文所说,ETF是最简单的「表达投资观点的工具」。对于那些初试场内投资的年轻群体而言,ETF免去了从入门到实践中间需要经历的繁琐学习过程,从而可能成为他们的投资第一课。

作为一个旨在不断提升渗透率的交易品种,ETF在任何一个市场中,都是先从富于经验的活跃交易者,以及年轻人那里首先得到接纳,随后滑过普及率的奇点,成为大众化的投资品种。

海外财富管理机构嘉信理财每年会做一组题为「ETFs and Beyond Study」的调研问卷,其新近发布的一份调研结果显示,ETF投资者群体中,千禧一代(年轻人)、男性投资者比例,相较于非ETF投资者明显更高(两组样本各覆盖1000人)。

结论符合我在早先一篇文章《ETF投资者分析——谁更容易成为新型交易工具的目标人群?》中间提到的看法。关注早期采用者(Early Adopters)的行为特征并且加以妥善运用,对于做好ETF的推广,大有裨益。

终极猜想:A股ETF的渗透率可能超过美股市场

2023年是美股首只ETF——SPDR标普500指数ETF(SPY)诞生30周年,此后全球指数化投资的浪潮从未停歇。而明年,是A股首只ETF诞生20周年。

A股的ETF规模还有多少空间?这里有一份比较粗略的估算,或许有些参考意义。

根据贝莱德的一篇报告,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

① 美股市场【权益类ETF规模】约5.6万亿美元,对比【权益市场总市值(剔除ETF)】38.7万亿美元,比值约1:7

② 欧洲市场【权益类ETF规模】1.1万亿美元,对比【权益市场总市值(剔除ETF)】11.8万亿美元,比值约1:10

③ 亚太市场【权益类ETF规模】0.9万亿美元,对比【权益市场总市值(剔除ETF)】20.2万亿美元,比值约1:22

近几年,亚太市场体验到了ETF迅速扩增的威力。

ETFGI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亚太地区(日本除外)ETF市场资金净流入超1195亿美元,连续第27个月资金净流入,ETF资产规模从年初的5787亿美元增长至6980亿美元,增幅达20.6%。
中证指数《国际指数动态(2023年10月)》

当下A股两组数据比值约1:60,按静态值对比下来,ETF在本土市场的空间依然有6~8倍。

尽管被动化投资的故事比美国市场晚了十年,但我一直觉得,ETF在这里的空间更大。

欧美社会强调契约精神,亚洲讲诚信文化,本来没有高下之分。不过因为法系特点和执法实践的不同,亚洲人观念里,但凡涉及钱财,信任机制的建立都颇为不易,不管是资产管理还是财富管理市场,高透明度的东西更容易被接受。

从这个角度,A股ETF的渗透率未必会输过美股市场。

Outside the door, it’s a brave new world.

本文作者:王莽,来源:券业星球,原文标题:《迈向指数化投资的新世界——写在ETF规模突破2万亿之际》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