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私募圈的高薪,你或许想到量化私募。
不止于此。
还有一类私募通过“障眼法”,更可以让短短时间内收入上亿元。
但这可能会冒非常大的“法律风险”。
日前,深圳一位私募股权合伙人就在“勇敢”地把上亿元塞进腰包后,被“火眼金睛”的税务部门看出猫腻,最终无福消受,连退带罚。
私募合伙人身陷“逃税门”
据深圳市税务局稽查局日前公布的信息,一位名叫张某波(化名,下同)的人士,收到了《税务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指其未按规定申报缴纳个人所得税。
张某波是私募从业者,现担任深圳泰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化名,下同)的合规风控负责人,也是这家股权私募的第二大股东。
据中基协,这家私募的管理规模为10亿元-20亿元,旗下总计发行过八只基金,其中五只已完成清算。
根据告知书,张某波逃税的金额,不是几十万,也不是几百万,而是高达3000余万元。
真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两年薪酬近亿
逃了3000多万元的个税款,张某波此前拿到的薪酬究竟有多少。
罚单显示:2020年至2021年张某波取得财务咨询服务等劳务报酬所得9803.16万元。
其中,2020年的劳务报酬为5289.11万元、2021年则为4514.06万元。
所谓的财务咨询服务,通常包括财务估价、经营资金与流动资金管理、兼并与收购、投资项目分析、会计制度设计、预算控制、外汇管理等。
税务部门进一步披露:张某波于2020年至2021年度应申报缴纳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3498.2万元。
但实际申报缴纳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为315.6万元,还不到应缴税额的十分之一。
换言之,这位私募高管直接在个税金额上“划掉”了一个零,然后“逃之大吉”。
真是太“精明”了!
更为重要的是:一家管理规模不到20亿元股权私募风控人员,在两年之内赚了接近1亿元的薪酬,这超过很多量化大厂的核心人员。
“障眼法”揭秘
张某波的偷税,是通过什么策略完成的呢?
税务部门披露:张某波通过设立个人独资企业转换收入性质,将个人取得的劳务报酬所得转换成为个人独资企业经营所得,进行虚假申报。
此种造成少缴个人所得税的行为,是偷税。
所谓的“障眼法”,就是将收入性质进行更改,从劳务报酬所得变成企业经营所得。
税务部门还找到了相关证据,即深圳泰某私募与张某波曾签订《财务顾问服务协议》;深圳泰某、张某波与上海谛某企业曾签订《财务顾问服务协议之补充协议》;深圳泰某、张某波与上海硕某企业曾签订《财务顾问服务协议之补充协议》等。
这些证据也有诸多值得玩味的信息。
以上文提及的上海谛某为例,全称为上海谛某企业管理咨询中心,发起人正是张某波,成立时间是2020年,并于2022年3月注销。
上海谛某的“生存时间”,与张某波获得接近一亿元薪酬的两年,完全吻合。
此外,上海硕某企业管理咨询中心也有着相同的情况。
不仅创立人是张某波,成立日亦是2020年,被注销的日期是2022年7月底。
上述两家公司颇有点为这场偷税“定制”的意味。
无处可逃
早在今年9月,深圳税务部门就发现了张某波可能存在的税务问题。
税务机关更要求张某波在收到通知书之日起1日内,将其与相关机构签订的财务顾问服务协议、财务顾问服务业务过程资料提交至税务机构。
财务顾问服务业务过程资料包括:业务发生时间、参与人员会议纪要、服务成果等。
最终,今年11月深圳税务局下达了处罚决定:
除要求张某波补缴税款外,拟对张某波少缴的综合所得个人所得税3181.8万元,并处50%的罚款1590.9万元。
换言之,这位私募高管一共要上交近5000万元了。
员工“收入不高”
虽然,张某波收入很高,少缴的所得税也很多,但他的公司员工薪酬未必都高。
据天眼查,上述私募2017年-2019年曾发布过招聘信息,相关投资分析师的年薪最高也不过2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