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中采和财新PMI的背离?

中信证券明明团队
中信证券认为,11月中采和财新PMI显著背离,符合二季度以来的规律,更多源于样本企业的不同。中采PMI对制造业的刻画更为全面准确,而财新PMI对服务业生产状况的预测参考意义更为显著。

核心观点

11月中采PMI回落至49.4%,而财新PMI则上升至荣枯线之上,二者间的背离并非年内首现,其背后更多源于样本企业的不同。中采PMI对制造业的刻画更为全面准确,而财新PMI对服务业生产状况的预测参考意义更为显著。对于债市而言,债市主线或将逐步转向对后续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博弈,短期内长债利率或难以摆脱震荡格局。

11月中采和财新PMI显著背离,符合二季度以来的规律。11月中采制造业PMI延续回落至49.4%,已连续两月位于荣枯线之下,而财新制造业PMI则上升1.2个百分点至50.7%,重回荣枯线以上。二者间的背离并非无迹可寻:自2023Q2以来,中采和财新PMI的差值在季内不同月份存在显著差异,即:季初多呈现同步性,季中呈现显著的背离,季末偏离幅度有所收窄,且多数月份中中采PMI低于财新PMI。

中采和财新PMI在样本企业、编制方法以及季调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是出现背离的客观前提。中采PMI覆盖的行业范围广、样本数量多、且多为规模较大的重工业企业,而财新PMI则以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此外,二者在数据的调查实施和季调方法上也存在一定不同。

原因一:财新PMI对外需的边际变化更为敏感。2022年全年,财新PMI和中采新出口订单指数基本保持同向变化,2023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二者之间依旧具有较强相关性,且财新PMI领先于中采新出口订单1-2个月。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来看,11月环比上月迎来显著提升,考虑到CCFI指数和出口表现的同向性,11月出口或将有所回升,体现为财新PMI回升至荣枯线之上,反映财新PMI对外需的边际变化更为敏感,这是其走势显著背离中采PMI的关键原因之一。

原因二:财新PMI样本企业相关度较高的轻工业产品价格降幅小于重工业价格降幅。观察2023Q2以来的PPI数据可以发现,生产资料(主要为重工业产品)价格的降幅要大幅高于生活资料(主要为轻工业产品)价格的降幅,不同类型产品价格的走势影响着不同行业企业对经营前景的预期。由于财新PMI的样本企业多属于轻工业,而中采PMI的样本覆盖范围更广、重工业比重高,因此,价格端的分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二者间的背离,且使得2023Q2以来,财新PMI在大多数时间内要高于中采PMI。

两种统计指数的现实意义:一、在分析我国整体制造业发展现状时,由于中采制造业PMI统计范围更广且更全面,因此其是更为准确的指标选择。11月中采PMI数据显示,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需求指标连续两月有所回落,指向需求仍未迎来实质性回升。二、对于服务业而言,财新服务业PMI和服务业生产指数的同向性更为明确,因此其可以作为重要参考,用以预测当月的服务业生产状况。

债市策略:11月中采和财新制造业PMI出现了显著的背离且二者分别位于荣枯线两侧,主要由于二者选取的样本企业的差异。11月中采制造业PMI延续回落,一方面反映了需求偏弱格局尚未明显好转,另一方面则蕴含了后续稳增长诉求抬升的可能性。考虑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点临近,债市主线或将逐步转向对后续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博弈,短期内长债利率或难以摆脱震荡格局。

风险因素:国内政策力度超预期变化;我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

正文

11月中采制造业PMI延续回落至49.4%,已连续两月位于荣枯线之下,而11月财新制造业PMI则上升1.2个百分点至50.7%,重回荣枯线以上。二者为何会出现显著的背离,制造业景气度究竟是回落还是回暖,如何更好地利用上述两种统计数据来帮助我们认识经济的复苏状况?本文将就上述问题一一分析。

PMI数据的同步与背离

中采和财新PMI背离度的规律性特征

11月中采和财新PMI差值达1.3个百分点,且位于荣枯线两侧,为历史上较为少见的情况。从历史数据来看,中采PMI和财新PMI基本保持同向性(即,多数时间二者保持同步高于50%或同步低于50%)且绝对值相差不大(多数时间二者差值在1个百分点以内)。最新公布的11月数据则显示,中采制造业PMI延续回落至49.4%,而财新PMI上升1.2个百分点至荣枯线之上,二者间存在1.3个百分点的差值且位于荣枯线两侧,为历史上较为少见的情况。

2023Q2以来,大多数月份中采PMI低于财新PMI,且二者的背离幅度存在显著的季内规律。自2023Q2以来,中采和财新PMI的差值在季内不同月份存在显著差异,即:季初多呈现同步性(如,4月、7月以及10月,二者的差值为0或接近为0),季中呈现显著的背离(如,5月、8月、11月二者差值分别达到当季最大值2.1,1.3以及1.3个百分点),季末偏离幅度有所收窄(如,6月,9月二者差值分别为1.5以及0.4个百分点),且多数月份中采PMI低于财新PMI。由此可见,11月二者之间1.3个百分点的差值符合2023Q2以来的规律。

编制方法及样本企业的异同

中采PMI和财新PMI指数在编制方法上基本一致。中采PMI是由国家统计局官方发布的PMI指数,财新PMI则由标普全球(S&P Global)旗下的市场调查机构IHS Markit编制发布。编制方法上,二者均采用扩散指数方法进行计算,即先计算5个扩散指数,再对其进行加权平均。扩散指数的计算方法为:扩散指数=1×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占比+0.5×中性回答的企业个数占比+0×负向回答的企业个数占比。中采和财新PMI均由5个指标构成,且各分项的权重一致:新订单权重为0.3,生产(产出)权重为0.25、从业人员(就业人数)权重为0.2、供货商配送时间为0.15、原材料库存(采购库存)为0.1,即:

制造业PMI=新订单指数×0.3+生产指数×0.25+从业人员指数×0.2+(10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0.15+原材料库存×0.1

中采PMI覆盖的行业范围广、样本数量多,而财新PMI则以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国家统计局官网显示,中采PMI的调查样本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200家企业。由于中采PMI选取样本时会对增加值较高的行业赋以更高的权重,同时也偏向于选取主营业务收入更高的公司,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中采PMI抽样的企业更多集中于占经济比重较大的重工业,样本企业也多为大型企业。与之相对,财新制造业PMI统计样本为650家企业,以沿海地区出口导向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以及轻工业为主。

此外,二者在数据的调查和季调方法上也存在一定不同。调查实施方面,中采制造业PMI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落实,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具有一定的官方性和强制性,相比较而言数据更加完整、准确。而财新PMI由商业公司Markit实施调查,企业填报信息属于自愿行为,存在漏报的可能性。季节调整方法上看,中采PMI数据运用X-13方法进行季节调整;而财新PMI则是基于Markit开发的内部方法进行季调,具备跨国可比性。

背离的原因

2023年二季度以来,中采小型企业PMI和财新PMI走势出现背离。考虑到中采和财新PMI样本企业的规模不同,对中采和财新PMI背离的一个合理猜测是出自企业规模差异,但值得注意的是,自2023Q2以来,财新PMI围绕着荣枯线起起落落,而中采小型企业PMI指数在6月触及46.4%的年内低点后大体上行,即中采小型企业PMI和财新PMI之间也存在着显著背离,意味着中采PMI与财新PMI的背离并非完全是由于样本企业的规模差异。

原因一:财新PMI对外需的边际变化更为敏感。2022年全年,财新PMI和中采新出口订单指数基本保持同向变化,2023年尤其是下半年以来,二者之间依旧具有较强相关性,且财新PMI领先于中采新出口订单1-2个月。从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指数(CCFI)来看,11月环比上月迎来显著提升,考虑到CCFI指数和出口表现的同向性,11月出口或将有所回升,体现为财新PMI回升至荣枯线之上,反映财新PMI对外需的边际变化更为敏感,这是其走势显著背离中采PMI的关键原因之一。

原因二:财新PMI样本企业相关度较高的轻工业产品价格降幅小于重工业价格降幅。观察2023Q2以来的PPI数据可以发现,生产资料(主要为重工业产品)价格的降幅要大幅高于生活资料(主要为轻工业产品)价格的降幅,不同类型产品价格的走势影响着不同行业企业对经营前景的预期。由于财新PMI的样本企业多属于轻工业,而中采PMI的样本覆盖范围更广、重工业比重高,因此,价格端的分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二者间的背离,且使得2023Q2以来,财新PMI在大多数时间内要高于中采PMI。

两种统计指数的现实意义

在分析我国整体制造业发展现状时,由于其统计范围更广且更全面,因此中采制造业PMI是更为准确、清晰的指标选择。对于服务业而言,财新服务业PMI在同向性以及前瞻性上更有优势。

中采PMI数据显示,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需求指标连续两月有所回落。11月中采PMI生产指数环比下降0.2pct至50.7%,连续6月位于扩张区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上升0.2pct至55.8%,随着一系列稳增长政策的出台落地,企业信心有所增强,制造业生产保持扩张,但修复斜率有所放缓,主要受需求仍未充分恢复的影响。11月新订单指数环比下降0.1pct至49.4%,连续两月有所回落,反映现阶段需求仍未得到实质性恢复,对企业生产形成了一定制约,制造业基本面的持续改善仍需等待需求的实质性回升。展望未来,需求的回暖进程将取决于多空因素的影响:1. 化债背景下,地方政府的投资空间有多大。2. 房地产投资的恢复状况。3. 增发的1万亿特别国债使用节奏及力度,明年的财政支出力度及重点方向。

财新服务业PMI可以作为重要参考,用以预测服务业生产状况。从历史数据来看,财新服务业PMI对服务业生产指数的拟合效果较好,尤其是在2022年二季度至当年年底期间,二者基本保持同向性和一致性,考虑到PMI数据公布早于经济数据,因此以财新PMI作为参考可以较好地预测当月的服务业生产状况。2023Q2以来,财新服务业PMI对服务业生产指数具有1-2个月的领先性。

债市策略

11月中采和财新制造业PMI出现了显著的背离且二者分别位于荣枯线两侧,主要由于二者选取的样本企业的差异。11月中采制造业PMI延续回落,一方面反映了需求偏弱格局尚未明显好转,另一方面则蕴含了后续稳增长诉求抬升的可能性。考虑到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时点临近,债市主线或将逐步转向对后续稳增长政策力度的博弈,短期内长债利率或难以摆脱震荡格局。

风险因素

国内政策力度超预期变化;我国经济复苏不及预期;海外主要经济体衰退;地缘政治冲突进一步加剧。

本文作者:中信证券明明(SAC执证编号:S1010517100001)团队,来源:明晰笔谈 (ID:gh_21c573a56db3),原文标题:《如何理解中采和财新PMI的背离?》,华尔街见闻有所删减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