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的下行周期中,IC设计厂商仍在苦等行业拐点出现。
12月5日,转战创业板的辉芒微电子(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辉芒微”)更新了对深交所二轮问询的回复。
深交所合计两轮问询均对辉芒微的收入与毛利率与同行变动存在差异、存货计提充分性以及与晶圆厂的产能保障协议未计提预计负债等问题均进行了问询。
其中“产能保障协议”成为了辉芒微IPO之路上的焦点之一。
该保障协议涉及辉芒微与其前五大供应商粤芯半导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粤芯半导体”)。二者在2021年的“缺芯潮”中为了锁定产能交付签订了一份《合作框架协议》,约定自2022年1月1日至2024年12月31日辉芒微每月需至少采购500至1500片12寸晶圆,否则需向粤芯半导体支付违约金。
芯片行情的逆转令人猝不及防。进入2022年,行业周期就出现反转,从缺芯变成了产能过剩,去库存成了IC厂商的要紧事,辉芒微自然完不成对粤芯半导体的采购承诺。
于是在2022年11月、今年5月和9月,辉芒微与粤芯半导体分别签署了《<产能绑定协议>之备忘录》,约定辉芒微无需就2022全年、2023 年 1-6 月内和 2023 年 7-12 月内采购数量不足部分支付违约金。
但产能过剩的压力仍在,厂商去库存也仍未见到拐点。据海通证券分析师张晓飞的研报,今年9月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同比下滑4.49%,行业仍处于下行通道。
这意味着辉芒微在2024年对粤芯半导体的采购承诺也未必能实现,业绩甚至还要看后者的脸色。
这种不确定性会否会给其IPO 带来不确定性,市场正在等待答案。
择时失策的绑定协议
辉芒微为一家Fabless模式的IC设计企业,拥有MCU、EEPROM和PMIC三大产品线,其中MCU产品为其贡献了超7成营收,下游客户主要包括苏泊尔、飞科、 小米、宝洁、公牛、小熊电器等。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2022 年辉芒微在8位MCU的市占率位列国内第四、国产第二。
2020年和2021年,辉芒微分别实现营收3.08亿元和5.4亿元,增长迅猛。
不过受行业周期性波动影响,2022年辉芒微营收净利双降,分别实现4.76亿元和1.1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11.9%和32.41%。
从后视镜来看,辉芒微与粤芯半导体在2021年1月签订产能绑定协议算是绑在了行业下行中的“半山腰”。
双方的《合作框架协议》中约定,辉芒微在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依照协议约定的单价,采购不低于约定金额的晶圆,并支付了相应的产能保证金合计6000万元。
但就在协议生效的第二个月,辉芒微就未能达成采购目标。2022年2月,协议约定辉芒微的最低采购数量为400片,但当月其实际采购量为0。这一窘境持续至今,今年前8个月,辉芒微原定最低月采购1200片,但实际月均采购晶圆274.88片。
辉芒微归因于消费市场需求有所下降以及粤芯半导体工艺在持续过程中,产品良率处于提升阶段所致。
在下游消费市场需求不振时,IC设计厂商宁可违约减少采购也要避免存货大额计提的先例屡见不鲜。
去年11月,全球笔电触控板模组与触控屏幕IC龙头义隆宣布,提前解除与晶圆代工厂签订的3年期产能保证合约,并支付违约金;今年5月,面板驱动IC厂商奇景也宣布提前终止部分高成本晶圆代工长约,支付违约金。
深交所要求辉芒微预计未来采购量是否可以达到承诺采购量,认为无需计提预计负债的依据是否充分,是否构成亏损合同。
辉芒微回复表示, 2024 年度的采购量仍然难以达到其承诺采购量,另鉴于与粤芯半导体互为战略友好合作关系,即使未来采购数量无法达到约定数量,辉芒微预计仍能与粤芯半导体续签新的谅解备忘录,实际发生违约风险、赔偿风险的可能性较低。
辉芒微认为,关于违约条款的约定属于财务处理中的或有事项,由于在报告期内其对未来可能发生的违约情况不承担现时义务,因此无需确认预计负债。向粤芯半导体采购未出现亏损情形,因此不构成亏损合同的认定。
经辉芒微测算,若其无法与粤芯半导体续签,按不构成违约的采购量进行采购,则在2024年辉芒微或将减少净利1307.04万元;若完全不按照约定采购,则辉芒微由于赔偿违约金或将产生最大损失3023.03万元。
粤芯半导体或许是辉芒微扶植的国产“二供”。
2021年,辉芒微开始与粤芯半导体合作,后者为其提供晶圆代工服务。次年粤芯半导体就进入了辉芒微的前五大供应商,当期辉芒微对粤芯半导体的采购比例达到9.71%位列第四。
但到了今年上半年,辉芒微对粤芯半导体的采购比例骤降到了4.21%。
作为对比,自2020年就是辉芒微第一大供应商的联电份额始终稳固,今年上半年辉芒微对其的采购比例高达35.13%,接近辉芒微第2-5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之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上半年,在上年位列第二大供应商的擎亚电子(香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擎亚电子”)退出了前五大供应商之列,取而代之的是无锡华润上华科技有限公司。擎亚电子为三星半导体的代理商,辉芒微的32位MCU产品基于三星半导体工艺平台研发。
能否更早走出“寒冬”
今年上半年,相较营收同比大幅下滑的同行,辉芒微却交出了一份堪称亮眼的业绩表现。
根据其未经审计的财务数据,上半年辉芒微实现营收2.55亿元,同比增长4.31%;扣非净利实现4615.57万元,同比下降14.08%。
这引起了深交所的注意。在上半年,辉芒微的可比公司兆易创新(6003986.SH)、中颖电子(300327.SZ)和中微半导(688380.SH)的营收分别同比下滑37.97%、 30.31%、30.45%;净利润也分别同比下滑78%、66.47%、40.51%,下滑幅度均远高于辉芒微,深交所要求其说明合理性。
辉芒微回复表示,其业绩表现在2022年二季度就开始明显回调,导致基数相比同行较低。其在今年二季度放宽了部分经销商的信用期,导致业绩增速更高。
换句话说,通过刺激经销商进货,辉芒微将其二季度营收“做”高了,这也能解释其在三季度营收环比下降了11.95%,而产品结构、应用场景与辉芒微大体一致的直接竞争对手中微半导却在三季度环比增长了12.08%。
除此之外,深交所关注到辉芒微在2022 年存货跌价计提比例下降,这与可比公司变化趋势不一致的情况被要求说明合理性。
2022年,在下游消费市场不景气的环境下,辉芒微的同行可比公司纷纷对存货跌价的计提比例进行了上调,比如中微半导就从1.04%提高到了3.53%。但辉芒微不升反降,从8.02%降至7.91%,并且其整体存货账面余额同比大幅增长了98.68%。
辉芒微归因于主要系受存货结构变动影响,若按照产品类型分类, 则存货跌价计提比例变动趋势与可比公司基本一致。
由上图可以看出,辉芒微三大类产品的存货计提比例均呈提高趋势,但存货占比提高28个百分点的MCU产品计提比例仅提高了1.12个百分点;而存货占比下降了13.69个百分点的PMIC(电池管理芯片)产品的计提比例却大幅提高了近12个百分点至34.26%。
作为对比,主要产品为电池管理芯片的必易微(688045.SH)同期的计提比例仅为3.74%。
辉芒微并未进一步解释不同产品计提比例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
辉芒微高企的存货水平和三季度环比下降的营收正说明行业下行周期对其的影响仍在持续,这对志在登陆创业板的辉芒微并不是个好消息。过往业绩表现带有明显周期性特征的企业普遍采取“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等待业绩回暖再上市。
这一策略对今年二季度对业绩存在变相“调节”动作的辉芒微来说能否奏效暂时还是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