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8日,上证指数收盘于2930点。此时,大盘已连续九天胶着于此境地。
更引人关注的是,随着股指的震荡,越来越多的渠道开始期待主动权益以外的产品。它们包括:
指数产品;量化产品;固收产品;固收+产品;海外产品等。
而这些产品能否真正拨开市场的云雾,助推行业找到增长的动力,尚待观察。
附图:近3年上证指数走势
但无论如何,2023年末的公募机构,心境与以往大不相同。
强化固收
在权益市场没有持续性机会的时候,业界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固收市场。
今年也是如此。
很明显的,不少公募机构开始增加固收的配置力量。
中欧基金年内引入了业内“固收投资大佬”邵凯,以及诸多“骨干”强将,这是本年度公募固收市场最夺人眼球的团队之一。
嘉实基金亦拿出来亮眼业绩。统计显示,嘉实基金近两年的债券型基金规模增量,超过1677亿元(规模均以2021年3季报和2023年3季报统计数据对比,数据来源:wind,下同)。
嘉实有着业内可能高度重视债券业务的管理团队。最新基金招募说明书显示,嘉实债券投资决策委员会的成员包括:公司总经理兼大固收投研板块CIO经雷,多策略(Total Return Strategy)CIO韩同利,投资总监(固收+)胡永青,投资总监(纯债)赵国英,策略投资总监李曈、王亚洲、林洪钧、李卓锴。
这样的人员配置当然表示了公司对这块业务的重视程度。
强化多资产
固收以外,还有基金公司把眼光瞄准更多方向。
招商基金的投资决策委员会,近年人选的变化就很“有趣”。
2021年7月的基金招募说明书显示,招商基金当时的投决会包括,王小青、杨渺、裴晓辉、王景、朱红裕、贾成东和马龙。
2023年11月的一份招募说明书显示,招商基金的投资决策委员会包括,徐勇、杨渺、裴晓辉、王景、朱红裕、于立勇、马龙。
王小青和徐勇的替换,属于公司总经理人选的变更,可以理解。
但另一处,贾成东的离任和于立勇的入选则富有意味。
公告显示,于立勇,现在为公司首席配置官兼投资管理四部部门负责人。天天基金显示,于立勇历来的投研方向是FOF。他于2004年8月至2022年3月在中国人保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工作,曾任组合管理部研究员、投资经理、高级投资经理、资深高级投资经理、基金投资部资深高级投资经理、基金投资部助理总经理(主持工作)、基金投资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组合管理部副总经理(主持工作)、权益研究投资部总经理兼基金投资部总经理、权益投资部总经理等职。2022年3月加入招商基金,现任首席配置官兼投资管理四部部门负责人。
把于立勇选入投决会,显示了公司层面对这块业务的忠实。
重视多资产业务,连外资公募也有显现。
以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中国)有限公司为例,2022年1月的一份招募说明书显示,公司投决会包括主任委员何晓春,副主任委员李轶,委员王大鹏、余斌、李功舜。
而2023年10月的一份招募说明书显示,公司投决会包括主任委员何晓春,副主任委员施同亮,委员王大鹏、余斌、李功舜、洪天阳。
其中,新增的洪天阳为多资产投资部总监、基金经理、FOF基金经理。
以多资产来解题2024,或许也是一个思路。
逆势布局指数基金
当然,还有些机构是会继续布局权益的。逆势布局虽然困难,但也不啻为一个解题思路。
而解开权益业务的“钥匙”,或许掌握在指数基金手里
如果以基金公司的非货规模占全市场的非货规模来算“市占率”,华夏基金、华泰柏瑞基金的份额占比,提升得比嘉实基金还要多。
而华夏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增长最显著的,都是指数型基金。
而这两家,还有一个共同点,最知名的,就是指数基金的布局。
以非货ETF为例,两家基金近2年的规模增长都超过了千亿。
不过,两者在投资决策委员会上,没有指数部分的显著调整。
从具体产品来看,也有此前积累的因素。
比如,华泰柏瑞的非货ETF增长近8成“归功”于代表产品华泰柏瑞沪深300ETF。
华夏基金的增长则可以“归功”其在指数基金领域的“全面增长”。虽然也有4成左右“归功”于代表产品华夏上证科创板50ETF。但也有华夏恒生科技ETF、华夏恒生互联网科技业ETF、华夏中证1000ETF、华夏上证50ETF、华夏国证半导体芯片ETF和华夏沪深300ETF,对整体的“正贡献”超过5%。
这反映了公募业界的头部指数管理机构,对于这个市场的投入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