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聊天出“事故”,一家私募被拉下水

郑孝杰
“瞎承诺”不可取

用聊天软件聊天,却引出了麻烦事!

近日,一家广州私募接到了监管罚单,其中该公司人员因涉及使用“即时通讯工具”引发的违规,值得业内关注。

私募展业过程中,与投资人的沟通至关重要。但与之相关的沟通渠道,甚至成为合规问题的“导火索”。

这张罚单,又给私募从业人员哪些启示?

“即时通讯工具”遭点名

广东证监局向广州汇盛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出具警示函,这是一家股权股权创投私募机构。

警示函指出上述私募存在如下五个问题:

一是未将募集完毕的私募基金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基金业协会)办理基金备案。

二是通过即时通讯工具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

三是未按合同约定向投资者披露基金信息。

四是未根据基金业协会的规定及时填报并更新从业人员信息。

五是向非合格投资者募集资金。

值得注意的是:其中,广州汇盛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的方式——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被点了出来。

过往,多数警示函并不强调违规私募承诺保本保收益时,所使用的具体“工具”。

中基协官网显示:广州汇盛目前全职员工为5人,管理规模不及5亿元,存在未按要求进行产品更新或重大事项更新累计2次及以上等机构诚信问题。

口头承诺刚兑?

无独有偶。

监管网站刊登的一份名为《私募机构典型违法违规案例摘编》的文件,将一家海南私募作为案例,说明其存在与投资者约定最低收益的违规情形。

当中提到:这家私募在基金合同中与投资者约定“预期年化收益率”或“业绩比较基准”,并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按照固定期间向投资者支付收益,相关收益不与投资项目的资产、收益、风险等情况挂钩。

换言之,这家违规的海南私募在基金合同中,与高净值客户进行了“文字约定”,最终此不合规内容被监管部门发现。

上文提及的广州汇盛私募,可谓更加“简化”,直接切入到聊天软件上,向客户进行文字或者音频的收益承诺。

展业要求有哪些规定

资事堂注意到:2020年12月,证监会曾发布《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其中有两处提及即时通讯工具,均基金募集过程的禁止行为有关。

具体如下:

其一,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讲座、报告会、分析会等方式,布告、传单、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博客和电子邮件等载体,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但是通过设置特定对象确定程序的官网、客户端等互联网媒介向合格投资者进行宣传推介的情形除外。

其二,口头、书面或者通过短信、即时通讯工具等方式直接或者间接向投资者承诺保本保收益,包括投资本金不受损失、固定比例损失或者承诺最低收益等情形。

可以看出,一个是关于产品宣传推介,另一个涉及本金与收益,前者含有例外情形。

实际上,即时通讯工具在金融机构的合规性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2021年12月末,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要求市场机构在从事银行间市场债券及衍生品等交易时,应使用具有实名认证、权限管理、信息留痕及记录保存等功能的交易即时通讯工具规范开展业务,其中涉及群组沟通的管理要求。

诸多债券私募从业人员的行为,也受到上述展业规范文件的管理。很多债券交易人员长期以来严重依赖QQ聊天群组,进行债券询价和撮合交易,并闹出过一些业内纠纷。 

业内操作不一

一家私募管理人对旗下员工的即时通讯工具的管理,有着不同的方法。

一家北京大型股票私募人士透露:他在入职这家机构之时,合规部门就会要求其签署即时通讯工具的监测协议,不仅针对市场销售同事,而且也涉及投研部门的人员,防范相关违规行为。

另有一家百亿私募对资事堂称:所在机构并没有对即时通讯工具的具体规范,但有很多客户群的维护,市场和运营部门的同事都在相关群组,有固定的值班规范,对交流用语有职业性要求。

此外,一家上海百亿私募表示:内部员工都统一使用企业版的通讯工具,与直销客户进行交流。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