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除了大盘指数一直不温不火以外,就属业内冒出的各种“神奇(奇葩)”基金经理“震碎”大众眼球了。
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橱窗基金经理”金元顺安的缪玮彬,以及若干量化基金经理等等。
但也有人认为,他们的背后是同一种策略的“兴起”——微盘股策略。
近日,一家知名券商就以旗下代销的量化产品作为样本,做了一番数据统计,给出了“微盘股”门派的详尽分析。
它们因何而“胜”?
又能否持续“红火”?
微盘策略“叫停说”证伪
12月20日,有市场传闻称有关方面向部分量化机构提出要求:“对于50亿元流通市值以下的股票,量化以后不可加入股票池,也就是不能买。”
对此,多家量化私募回应媒体称:“没收到这一消息,是谣言。”
如果把50亿市值不到的个股成为微盘股,那么上述回应一定程度上捍卫了“微盘股”未来的“生存空间”。
重要的持股对象
那么微盘股到底有多重要呢?
根据前述券商的研究,微盘股在量化私募的持股中已经占到三分之一强,而且是持股占比越来越高(下图)!
对于量化私募的持股市值分布,这家券商有如下发现:
其一、30-50亿是目前量化策略最集中投资的股票流通市值范围,占比达17.1%。
其二、200-500亿市值的公司占比13.6%,整个110亿以下的股票投资占比达55%。
其三、0-50亿市值公司的占比在近六个月提升明显,从26.65%提升到34.05%,提升7.4个百分点。
其四、与之对应,200-500亿市值区间的持股比例回落最明显,同样达到4%。
考虑到今年初以来,A股的最微盘股——流通市值在30亿元以下的公司股份,涨幅一度超过40%。
足可见,这类持股对于量化私募的重要性。
量化私募买了多少微盘股?
量化私募到底买了多少微盘股呢?
这份报告也给出了相关答案:“30亿市值以下的微盘股,在量化私募的投资占比不低,合计接近17%。”
这份报告还指出:50亿规模以下的量化私募则更激进一些,15-30亿流通市值的票最新的投资占比,相较年初提升了8个百分点。
投资北交所标的曝光
这份报告统计了量化私募持有北交所上市公司的情况,可谓业内难得一见的数据。
统计样本中,总计有368只量化产品持有北交所的标的,仓位在5%以上的总计有89只产品。
(报告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5%仓位的89只产品中,持股数超过5只的总计有16只产品,换手10倍以上的35只产品。
总体来看,量化私募投资北交所的股票较少,仓位极低,多数仓位在5%以内,而且有一定仓位的产品绝大部分是主观投资。
这部分主观投资的决策细节,这份报告并没有进一步说明。
报告还披露了一家量化私募的案例,指其产品持有北交所股票数量达到66只,但未透露其真实身份。
超额收益在压缩
自2019年量化私募迅速崛起以来,超额收益四个字总是高频出现。
所谓超额收益,就是超出基准收益的收益率,这个收益水平考验着量化大厂的“真功夫”。
这份报告用了一句话概括量化大厂的现状:
“对比往年月度超额,量化的超额还存在进一步收缩下滑的趋势。”
换言之,量化大厂“躺赚时代”过去了,投资难度越来越高。
重仓AI是无效投资
报告还提及一个行业现状:量化私募的指数增强产品,通过行业上的主动暴露去谋求更高的超额已经是较普遍的现象。从平均的收益表现来看,主动的行业暴露并未带来明显的收益优势。
资事堂了解到:此前在新能源、AI行情中,有部分量化私募增加了这类火爆板块的配置,以增强收益水平。
但从报告的口吻来看:这个策略并未起到显著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