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北欧去不起,只是因为东北更有性价比。”
毫无前兆,今年冬天的哈尔滨火得可谓很突然。
一批批“南方小土豆”蜂拥而至这座北国冰城,频频登上热搜:
“哈尔滨早市被南方人包围了”,“不是欧洲去不起,而是哈尔滨更有性价比”,“零下二十度,我在哈尔滨当‘俄式公主’”......
在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前,无数南方姑娘热衷于从“在逃公主”加冕成为女皇。
配上个哈利·波特的配乐,圣·索菲亚教堂又秒变“霍格沃兹城堡”。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
连哈尔滨文旅都赶紧“入场”,一边玩哈利·波特的梗,一边盛情邀请“公主请来哈尔滨”。
最受欢迎的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开园不到三小时便涌入了4万名游客,带动哈尔滨网络热度环比暴涨300%。
北国冰城哈尔滨,成为国内今年“寒冬游”及“跨年游”的热门城市之一。
我们不禁好奇,这泼天的富贵,怎么就“砸”到了哈尔滨?
旅游资源都围绕冰雪展开
萧红在《呼兰河传》的开篇写道,“严寒把大地冻裂了。”
呼兰河是松花江支流,自北往南在哈尔滨汇入松花江。
哈尔滨就是从松花江和呼兰河的交汇点上成长起来的。
清朝光绪年间,俄国人在这个交叉点上建了铁路桥,并在松花江右岸修建了香坊和铁路管理总局,描绘出哈尔滨最早的样子。
由于纬度偏高,哈尔滨冬季来得早,去得晚,寒冬腊月滴水成冰。
在哈尔滨的一年中,有近半年时间都属于寒冷的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的天数长达一百三十多天,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零下20℃左右。
严寒天气中,街上都是捂得严严实实的行人,他们手插入口袋紧紧攥着手机,防止因为太冷而自动关机。
冬天的哈尔滨,骑三轮车运啤酒的人
对于哈尔滨人来说,只有暖气可以将他们从瑟瑟发抖的状态拯救过来。
不管零下几十度,不管风雪多严酷,只要推开任意建筑的大门,掀开笨重的军绿色挡风门帘,刹那间,立刻从冰窟般的世界穿越到艳阳高照的暖日。
因此,哈尔滨的暖气是从每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
哈尔滨最近的最低温度已经降至超过-15℃,最低气温甚至接近了-30℃。
这是啥概念呢,目前大部分家用冰箱的冷冻室温度为-18℃,钻进冷冻室可能比去哈尔滨暖和。
可如此寒冷的天气却让无数南方人竞相追捧,情愿横跨大半个中国来此“过冬”。
今年冬天,银装素裹的哈尔滨再次成为南方游客心仪的旅游目的地,他们带着对浪漫冰城的向往,早早便来到这里。
令人避之不及的严寒天气成为哈尔滨城市经济的增长点,所有旅游资源都围绕着冰雪展开。
此外,哈尔滨还有令人温暖的选择——洗浴中心。
让人洗“秃噜皮”的洗浴文化
在东北,洗浴是一种历史文化。
东北有很多重工业基地,针对东北地区冬天高寒低温、天气干燥、在家洗澡不便的情况,很多大厂为了更好地引进和留住人才,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修建公共浴池,让职工可以洗个舒服的热水澡。
哈尔滨在这一阶段也同样如此,此时的洗浴更像是集体经济下的一种福利。
改革开放后,伴随市场经济的繁荣,哈尔滨街头也出现了私人浴池,并配有搓澡师傅。
进入新千年之后,哈尔滨的老旧澡堂逐渐升级变成金碧辉煌的洗浴中心,服务项目也越来越丰富。
即便只是洗澡,也有泡、搓、按、蒸等选择,能让人舒服到飞起来。
逐渐地,洗浴在哈尔滨逐渐从一种卫生习惯,演变为了一种消费模式。
据统计,目前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范围内,名称和经营范围含「洗浴」且经营状态为开业的企业,已有3万多家。
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以上的,有2000多家。
而这3万多家洗浴中心里,有超过5000家位于哈尔滨。
仅哈尔滨一地,就贡献了超过六分之一的东北洗浴中心,而且一个比一个豪华。
以至于有哈尔滨人说,“你开车在城里面逛,长得最像五星级酒店的那个就是澡堂。”
这种集按摩、饮茶、理发、美甲、餐饮、戏水、观影、健身、打牌、儿童游乐、K歌、住宿等于一体的娱乐集合体,逐渐让哈尔滨的洗浴文化自成生态。
“洗浴中心带够钱,不用出门”,随着这类主题短视频的传播,哈尔滨的“洗浴文化”也传播到了南方。
于是,南方游客来到哈尔滨后,很多不是住酒店,而是拉着行李箱直接到洗浴中心办理入住。
12月以来,几乎所有哈尔滨的浴场都被南方游客“包场”,现场热闹犹如春运火车站,坊间戏称为“南泥北运”。
身材普遍高大的哈尔滨人,将这些来搓澡的南方游客亲切地称为“小土豆”——个子偏小,外皮脏脏。
“小土豆”们也欣然接受,称自己洗澡就是“刮土豆皮”。
与南方喜欢淋浴不同,东北洗浴文化的灵魂是那一池热气蒸腾的“回魂汤”,浸泡其中,足以让“冻秃噜皮”的人们感受到什么叫幸福感。
风尘仆仆的“小土豆”们也让搓澡的大姨、大叔很有成就感,“这些南方人还挺下泥的!”
这种“一键式抛光”的搓澡方式,也让“小土豆”们十分惊喜,感觉不仅从头到脚都呈现“卤蛋”般的光泽和颜色,仿佛“灵魂都被洗涤了一遍”。
洗好洗透了,就能在迷宫般的洗浴中心去寻找自助餐厅、台球厅、游戏厅、休闲麻将馆、KTV、电影院……
这些都是包含在不到200元的洗浴票价中,畅玩也畅吃饭。
不但洗浴中心爆满,哈尔滨江边、街头也早就被穿着浅色羽绒服、戴着可爱帽子的“南方小土豆”们占据。
哈尔滨的圣·索菲亚教堂、伏尔加庄园是必去的网红打卡地,中央大街那奶香味十足的马迭尔冰棍更是不能遗漏的“地方特产”。
小心翼翼啃着硬邦邦的冰棍,温热口腔融化着麻酥酥的冰碴,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刺激,可能只有来到哈尔滨才能体会。
吃地道东北菜更是南方游客冰雪之旅不可或缺的体验项目,这里的餐馆既有令人垂涎的血肠白肉炖酸菜、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锅包肉之类的东北菜,也有与溜肥肠同在菜单上的罗宋汤、罐牛罐虾等经典俄菜,丰俭由人。
想解腻,还有当地顺应天时制作的冻柿子、冻梨、冰糖葫芦。
一切看着都很美好,可哈尔滨真能托起这次难得的“泼天富贵”么?
“冰雪热”背后的“冷”思考
相比南方文旅的热点频出,东北能出圈的文化热点其实并不多。
早两年网络热曲《漠河舞厅》和《盗墓笔记》在长白山的“十年之约”,曾是东北文旅的一道“高光”,随后又无声无息。
今年,从年初《漫长的季节》再次带火了东北文化复兴,到短视频中分量惊人的饭菜,再到此次寒潮到来后席卷东北全境的暴雪,均成为吸引南方游客的流量密码。
对于哈尔滨来说,这座城市迄今为止只有120余年的近代建城史,虽然贵为根正苗红的“共和国长子”城市,又是省会城市,但经济并不突出。
今年前三季度,哈尔滨市GDP4548.9亿元,同比增长6.1%,但总量不及大连(GDP6482.9亿元)、沈阳(GDP5821.6亿元)以及长春(GDP5227.2亿元)。
哈尔滨曾经是中国重工业的核心腹地,但随着经济转型的全国大势,经济增长乏力也成为了一道刺痛昔日骄傲的伤痕。
“投资不过山海关”,各类唱衰东北的声音更是不绝于耳。
经历了重工业兴衰的哈尔滨,只好在时代浪潮的碰撞中积极寻找新的机遇。
显然,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才是哈尔滨经济转型、城市升级的最佳选择。
2022年5月,哈尔滨出台了《冰雪文化之都(冰雪经济)发展规划(2022—2030年)》。
其中规划,到2025年,冰雪产业总产值达到750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到2030年,冰雪产业总产值突破1500亿元,占全省三分之一以上。
2022-2023年冰雪季,哈尔滨市游客接待量累计3320.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09.8亿元,占到哈尔滨冰雪产业的近一半,同时在整个黑龙省内文旅收入排名第一。
哈尔滨的规划也得到了黑龙江省的支持,在其规划的“三圈两带”蓝图中,均是以哈尔滨为“冰雪旅游核心”,联动周边冰雪旅游、冰雪文化、冰雪体育、冰雪装备制造等资源,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冰雪旅游城市。
不难看出,无论哈尔滨市还是黑龙江省,都对发展冰雪产业充满期待。
对于哈尔滨来说,大力发展冰雪产业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也是属于自身文旅产业最有特色的项目。
但宣传上去了,配套的管理和服务或许还要不断更新、升级,尽快赶上冰雪经济腾飞的步伐。
携程最新发布的《2024年元旦跨年游旅游洞察》显示,哈尔滨今年再次上榜“元旦假期国内热门旅游目的地”,目的地为哈尔滨的元旦假期订单量同比增长631%,哈尔滨机场也为此新增了11条国内航线。
显然,即将到来的春节,或许是哈尔滨的新一轮“泼天富贵”,也将是更令人关注的城市考验。
本文来源:城市研究室,原文标题:《这泼天的富贵,终于轮到哈尔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