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大商所和郑商所先后发布相关政策,对近期市场较为关注的2024年手续费减收政策进行了明确和界定,其中明确了持仓返还的比例和计算标准,规定同一交易日全市场同一客户在同一合约上的双向持仓、做市商持仓和关联账户持仓等不参与基数核算。
随后,有一位期货风险管理公司负责人说,持仓返还业务正式宣告结束了,风险管理子公司回归主业,风险管理行业如何创新?
据了解,过去三年,国内风险管理子公司主要业务营收聚焦在期现套利、基差交易、仓单融资、持仓返还和“保险+期货”等领域。有业内人士估计,2023年大部分风险管理子公司一半以上的营收来源于持仓返还。
投资者老范告诉期货日报记者,近两年风靡市场的持仓返还,最初目的仅是为了活跃除1月、5月和9月合约以外的非主力合约,提升非主力合约的交易连续性,为实体企业在近月合约上的套期保值提供流动性。为此,部分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始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交易所的持仓返还业务,直至上述政策出台。
政策出台前后,部分期货合约持仓量大幅度下降。以螺纹钢2403合约来看,2023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暨12月29日,该合约持仓总量为66.3万手,昨日该合约持仓量下降为39.3万手,下降幅度为40.7%。12月29日,豆粕2407合约持仓总量为48.1万手,昨日该合约持仓量下降为29.3万手,下降幅度为39%。
老范称,新的持仓返还政策因规定对锁仓位不再参与持仓返还,相当于取消了大量风险管理子公司的返还收入,于是大量资金开始撤出市场,形成了上述“集中逃离”现象。
有市场人士表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在对持续三年的持仓返还政策进行根本性变革方面,上述两家交易所走在了“改革”前沿。
上述风险管理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风险管理业务肯定要更多的聚焦于传统业务,即期现套利、基差交易等,回归主业是大势所趋。
记者同时了解到,部分龙头期货公司下属的风险管理子公司能够顺势转行,聚焦主业。但对于相当一部分过去以持仓返还为主的期货公司子公司来说,可能面临着转型阵痛。叠加当前部分业务效果不佳,有数十家子公司已经暂停开展业务。
本文作者:姚宜兵,来源:期货日报,原文标题:《“集中逃离”!有合约持仓量下降超40%,原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