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债市收益率强势下行,背后成因、或面临哪些“潜在”风险?
一问:近期债市有何新变化?债市走强,收益率曲线进一步下移、愈加“陡峭”
岁末年初,债市明显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破2.5%。短端先下、中长端“紧随其后”,带动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愈加“陡峭”。具体来看,12月中旬,1年期、3年期收益率率先下行,单周下行幅度8BP左右;伴随短端下行,长债也明显走强,截至1月12日,30年国债收益率自12月中旬累计下行超11BP。
经历一波“债牛”后,当前收益率水平、信用利差均处于历史绝对低位。截至1月1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处于历史绝对低位,5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处于历史7%和1%的分位数;信用债整体估值水平更低、中长端尤其明显,1年期、3年期和5年期AAA中票收益率所处历史分位数水平分别为3%、2%和0%。
二问:收益率强势下行原因?利率转松、降息预期发酵,配置资金“抢跑”,股债“跷跷板”效应等
债市收益率下行的触发因素,主要是资金利率的边际缓和,与政策呵护岁末“跨年”、降息预期持续发酵等有关。11月、12月MLF连续两月投放1.4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实现中长期资金净投放分别为6000亿元和8000亿元;年底为财政“花钱”大月、财政存款净投放超9200亿元,带动资金利率明显转“松”、R001平稳维持相对低位。
岁末部分中长期配置资金“抢跑”,一定程度上加剧机构“资产荒”、推动中长端收益率下行。12月中旬,基金和券商大幅增配长端利率债;保险抢配短端利率债和超长短利率债,其中,对1年以内利率债一周净买入规模一度达118.3亿元,此前约5亿元左右;20年至30年利率债增配规模也一度超84亿元。
此外,股债“跷跷板”效应的阶段性助推,也一定程度影响市场情绪。年初以来,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股票市场表现相对平淡、指数由去年底的2975点下跌至1月中旬的2880点左右;期间,国债收益率明显下行、开年第一周尤其明显,受股市情绪影响,1月4日至1月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行近4BP。
三问:未来如何演化?潜在风险或在累积:总量宽松预期反复、基本面利空累积、债券发行扰动等
债市收益率的强势下行,已与资金利率走势相背,对基本面数据也有所“钝化”,潜在风险或在累积。流动性分层、非银资金利率边际上涨下,机构加杠杆现象依然突出、隔夜质押回购成交占比回升至90%左右。此外,债市对基本面释放的积极信号表现也较为“钝化”,例如,1月初央行公告新增3500亿元PSL支持稳增长后债市延续下行。
短期来看,降准降息预期对债市的利多已过度定价,或导致市场情绪反复等。当前DR007在1.8%附近小幅波动、流动性平稳宽松,叠加稳汇率等,总量宽松的必要性或相对较低,前期过度“定价”的市场情绪或有所反复。若稳增长压力下,总量政策进一步宽松,也需警惕止盈情绪发酵造成的债市调整,2023年8月中旬即为典型。
中期来看,稳增长“三级火箭”逐步落地过程中的经济修复,使得债市利空因素已在累积。2023年10月起,稳增长相关措施正有序推进,依次包括万亿国债项目落地、地产“三大工程”加速布局、重大项目积极部署等。伴随稳增长项目落地实施等,12月建筑业活动预期指数已扩张至65.7%,近期高频指标也有体现,例如,沥青开工率节后回升等。
此外,政府债券集中发行等或干扰资金面,对债市造成扰动。经验显示,地方债提前批等或在年初集中放量,中性情景下,一季度地方债供给或达2万亿左右,或带动流动性环境边际收敛、2023年四季度较为典型。财政投放节奏虽会对流动性环境起到调节作用,但年初前两月是财政集中缴款阶段、2022-2023年前两月均值为1.16万亿元。
正文
债市,又到十字路口
一问:近期债市有何新变化?
岁末年初,债市明显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破2.5%。2023年12月以来,债市经历了一波明显的牛市,以10年期国债为例,自12月初的2.67%,大幅下行至2024年1月中旬的2.52%、下行幅度超15BP,一度下破2.5%、创2022年4月以来新低。10年期国开债也是如此,同期,收益率下行超11.5BP至2.65%左右。
节奏上看,短端先下、中长端“紧随其后”,带动收益率曲线较12月整体下移、愈加“陡峭”。本文以国债收益率为例,将各个期限国债收益率按周度变化进行统计,发现,本轮收益率下行始于12月中旬,1年期、3年期收益率率先下行,单周下行幅度8BP左右;伴随短端下行,长债也明显走强,30年国债收益率自12月中旬以来累计下行超11BP。一波“债牛”,带动收益率曲线整体向下平移、愈加“陡峭”,1年期累计下行超20BP。
经历一波“债牛”后,当前收益率水平、信用利差均处于历史绝对低位。截至1月1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处于历史绝对低位,5年期和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处于历史7%和1%的分位数;信用债整体估值水平更低、中长端尤其明显,1年期、3年期和5年期AAA中票收益率所处历史分位数水平分别为3%、2%和0%。除低评级外,3年期中票信用利差也均处于历史分位数3%以内,5年期AAA信用利差更是被压至历史低位。
二问:收益率强势下行原因为何?
债市收益率下行的触发因素,主要是资金利率的边际缓和、与政策呵护岁末“跨年”、降息预期持续发酵等有关。政府债券发行加快下,资金利率自8月以来一度明显回升、DR007一度上涨至11月的2.2%。伴随利率的回升,公开市场操作已然加码,11月、12月中旬MLF投放量均为1.4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考虑到期等,实现中长期资金净投放分别为6000亿元和8000亿元;叠加,年底为财政“花钱”大月、财政存款净投放超9200亿元,带动流动性环境明显转“松”,资金利率平稳“跨年”、R001平稳维持相对低位。
岁末部分中长期配置资金“抢跑”,一定程度上加剧机构“资产荒”、推动中长端收益率下行。12月11日-15日各期限利率债的周度买盘规模较前一周大幅增加,基金和券商为长端利率债的主要增配力量,保险抢配短端利率债和超长短利率债,其中,对1年以内利率债一周净买入规模一度达118.3亿元,此前约5亿元左右;20年至30年利率债增配规模也一度超84亿元。
此外,股债“跷跷板”效应的阶段性助推,也一定程度影响市场情绪。经验显示,股票市场和债市收益率之间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年初以来,以上证综指为代表的股票市场表现相对平淡、指数由去年底的2975点下跌至1月中旬的2880点左右;期间,国债收益率明显下行、开年第一周尤其明显,受股市情绪影响,1月4日至1月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累计下行近4BP。
三问:未来或如何演化、潜在风险?
债市收益率的强势下行,已与资金利率走势相背,对基本面数据也有所“钝化”,潜在风险或在累积。经验显示,债市收益率与资金利率呈同向走势,10年期国债收益率持续大幅下行,资金利率中枢并未有明显回落,DR007站在同期政策利率上方、R007甚至明显上涨至2.59%。资金分层、非银资金利率边际上涨下,机构滚隔夜加杠杆现象依然突出、隔夜质押回购成交占比甚至回升至90%左右。此外,债市对基本面释放的积极信号表现也较为“钝化”,例如,1月初央行公告新增3500亿元PSL支持稳增长后债市延续下行。
短期来看,降准降息预期对债市的利多已过度定价,或导致市场情绪反复等。政策对稳汇率的关注度依然较高,四季度货政例会延续强调“坚决对顺周期行为予以纠偏”、“坚决防范汇率超调风险”等;银行间流动性性水平也处于平稳宽松阶段、DR007在1.8%左右小幅波动,总量宽松的必要性或相对较低,前期过度“定价”的市场情绪或有所反弹。若稳增长压力下,降息等总量政策进一步宽松,也需警惕政策落地下止盈情绪发酵造成的债市调整,2023年8月中旬即为典型。
中期来看,稳增长“三级火箭”逐步落地过程中的经济修复,导致债市利空因素已在逐步累积。从2023年10月起,稳增长相关措施正有序推进,依此包括万亿国债项目落地、地产“三大工程”加速布局、重大项目积极部署等。伴随稳增长项目落地实施等,12月建筑业活动预期指数已扩张至65.7%,近期高频指标也有所体现,例如,节后沥青开工率已有所回升。
此外,政府债券集中发行等或干扰资金面,对债市造成扰动。2023年10月底,相关决议通过地方债提前批额度、理论规模或超2.7万亿元;经验显示,地方债提前批于年底下达,第二年开年发行节奏或快于以往、2022-2023年一季度专项债新券占提前批额度比重均值为75%左右。由于政府债券募集缴款到资金运用存在时滞,当供给放量时,资金面压力往往容易上升。过往经验显示,央行多会加大货币支持来应对潜在的流动性压力;财政投放节奏也会对流动性环境起到调节作用,但和年底“花钱”大月不同的是,年初前两月是财政集中缴款阶段、2022-2023年前两月均值为1.16万亿元。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
1.岁末年初,债市明显走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下破2.5%。经历一波“债牛”后,当前收益率水平、信用利差均处于历史绝对低位。
2.债市收益率下行的触发因素,主要是资金利率的边际缓和,与政策呵护岁末“跨年”、降息预期持续发酵等有关。岁末部分中长期配置资金“抢跑”,一定程度上加剧机构“资产荒”、推动中长端收益率下行。此外,股债“跷跷板”效应的阶段性助推,也一定程度影响市场情绪。
3.债市收益率的强势下行,已与资金利率走势相背,对基本面数据也有所“钝化”,潜在风险或在累积。短期来看,降准降息预期对债市的利多已过度定价,或导致市场情绪反复等。中期来看,稳增长“三级火箭”逐步落地过程中的经济修复,使得债市利空因素已在累积。此外,政府债券集中发行等或干扰资金面,对债市造成扰动。
本文作者:赵伟(执业证书编号:S1130521120002)、马洁莹 (执业证书编号:S1130522080007),来源:赵伟宏观探索,原文标题:《债市,又到十字路口(国金宏观·赵伟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