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27人4条管线,市值却与国产创新二哥平齐,这家股价疯涨的Biotech凭什么?

E药经理人
Viking与信达生物成立时间相近,市值相差无几,且旗下都有双靶点减肥药撑起估值的Biotech,背后却仅有27名员工、无一款上市产品。

太炸裂了!

仅一夜之间,大洋彼岸的Viking Therapeutics(以下简称Viking )市值疯涨40多亿美元,达85.47亿美元(约670亿港元)。

这是什么水平?和国内号称“创新药二哥”的信达生物几乎平齐——后者今日收盘市值为682.30亿港元。

这家仅4款在研管线,全职员工总数仅27人的Biotech,市值竟与一家手握10款已商业化产品和众多在研管线的Biopharma相差无几,凭什么?

核心在于,它是大火的GLP-1行业里,绝对的新顶流,其关键产品GLP-1R/GIPR双靶点激动剂VK2735进展和表现,可以甩掉不少竞争对手,包括MNC。尤其随着VK2735治疗肥胖二期临床最新数据披露,较为优异的临床数据直接引发投资者追捧,Viking股价大涨超120%。不仅达到主要终点和所有次要终点,与安慰剂相比体重显著下降;此外,接受药物的患者安全且耐受性良好,大多数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 (TEAE)为轻度或中度。

值得注意的是,Viking公司CEO曾对外明示“将寻求并购”这一开放态度。面对这一“香饽饽”,谁会成为终极买家?

市值大涨40多亿美元背后,Viking底色如何?

在市场表现普遍惨淡的大背景下,一旦临床数据表现突出,加上又押中大热赛道和热门靶点,股价表现有时便像“逆了天”了,更是有一发不可收拾之态,ViKing过去一天的表现便是其中典型个例。

更让外界所惊叹的是,ViKing目前仅27名全职员工,其中7人拥有博士学位或医学博士学位,这家“小而美”的Biotech却创下了能与国内创新药二哥信达生物相媲美的市值。抛开不知虚浮与否的市场表现,这家创新Biotech底色究竟如何,格外值得探究。

ViKing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美国最大的美籍华裔群体所在地——加利福尼亚州,成立仅三年后便登陆纳斯达克。相较而言,它处于临床阶段的管线并不算多,仅区区4款,如VK2809、VK2735、VK0214等,其他药物多处于开发阶段。但后续多年发展还算顺利,偶有披露的临床数据也大多积极。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Biotech大多在研管线来自于另一家公司——Ligand。2014年,Viking从 Ligand 获得了五种新分子的独家授权,VK2809、VK0214、VK5211、VK0612和VK1430。

实际上,Ligand 有着“海外license out鼻祖”之称,合作公司众多,Viking便是茫茫中一员,有着业界赞叹的合作帮扶经验。回顾来看,Viking的前期发展完美诠释了“借力打力”,不仅与Ligand建立了深厚的关系,并从中获得了不少融资。协议中提及,Viking全权负责所有许可项目的研发,另Ligand也同意向 Viking 支付可转换贷款,用于支付Viking的运营和融资相关费用。

再细细分析几款临床管线,不得不承认的是,减肥药管线势必拉起了ViKing不少估值。贴在这家Biotech身上的标签不少,如“减肥药新贵”、“下一个诺和诺德”,支撑这一论点背后是刚刚公布的较为优异的减肥药数据。如果获得批准,VK2735将与诺和诺德及礼来相关产品同台竞技。

再看另一款进展较快的管线VK2809。在40年难成药的NASH领域,ViKing也有所布局,并在2023年赢得了较大的研发进展,IIb期临床(VOYAGE研究)获得积极顶线数据,VK2809治疗12周可以显著降低受试者肝脂肪含量,最高平均相对降幅达到51.7%。

彼时,NASH药物的研发正经历过低谷,多个被寄予厚望的产品曾倒在关键临床,这一积极临床数据也引发了股价上涨。

虽然目前尚无上市产品,但Viking在资本市场可谓是炙手可热,身影常常浮现,股价涨幅也较大,成为GLP-1领域不得不提及的“后起之秀”。不仅押中了减肥药这个目前的大热赛道,而且又是目前不少药企正在攻克的GLP-1R/GIPR热门双靶点,再加上恰逢时机的亮眼数据披露,多重因素将Viking推至当前火热状态。

复盘来看,Viking大获成功离不开自身的专注,成立十余年选择专注在开发用于治疗代谢和内分泌疾病的FIC和BIC,为它赢得了不少认可。一旦数据较为亮眼,往往能在短期收获不错的市值。

不过,ViKing仍然还需面临更长期临床数据的拷问。另外,ViKing现阶段虽在资本市场颇受青睐,但放在产业层面,GLP-1赛道尚且白热化,玩家众多,竞争激烈,尚无一款产品商业化的它,未来如何突围,能不能在产能等关键问题上制胜?都还只是未知。

被收购,还是自立门户?

沿着此思路,已不乏有分析人士认为,尽管临床试验数据亮眼,连带着股价暴涨,但对Viking这样一家全职员工仅27人的小型Biotech,既缺乏先发优势,也难布局生产能力,自己融资做Ⅲ期临床,性价比并不高。最理智的做法,还是寻找被收购的机会。

近两年,随着GLP-1赛道愈发火热,许多没跟上节奏的MNC,都将收购Biotech和购买管线当作了入局的门票。同时,哪些带有GLP-1优质资产的中小型Biotech们,似乎也都在寻找一个中后期研发、商业化实力雄厚的大买家,或接力棒。

去年11月初,曾在今年上半年接连砍掉两款GLP-1药物的阿斯利康宣布与诚益生物达成独家许可协议,获得诚益生物下一代口服GLP-1RA类药物ECC5004作为单一疗法和联合疗法的全球权益。

根据协议条款,诚益生物将获得1.85亿美元的首付款(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约13亿元),未来还将有资格获得高达18.25亿美元(按当前汇率折合人民币约130亿元)的临床、注册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以及该产品净销售额的分级特许权使用费。

去年底,罗氏宣布已达成最终协议,收购总部位于美国的Carmot Therapeutics,后者是一家开发糖尿病和肥胖疗法的公司。根据交易条款,罗氏将支付27亿美元的预付款,并将在Carmot的产品达到特定里程碑的情况下再支付至多4亿美元。

其实早在去年,Viking就已经被认定为最有可能成为MNC收购标的的Biotech之一。礼来和诺和诺德很有可能基于规避未来竞争的考虑提前将之收购。前不久,礼来已提出以每股40至50美元的价格收购Viking,但后者认为报价远远不够,才决定在周二公布其临床数据,自抬身价。

而从高级管理层的履历来看,Viking的财务和行政副总裁迈克尔·莫诺(Michael Morneau) 曾担任过礼来研究实验室的财务总监,有能力撮合双方之间的谈判。

除礼来和诺和诺德外,可能性最大的潜在收购方之一是辉瑞。此前辉瑞一直尝试布局GLP-1领域,不过并不成功,两款口服小分子GLP-1R激动剂danuglipron和lotiglipron均因不良反应折戟。倘若能成功收购Viking,或将构成“弯道超车”。

而Viking本身看起来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就在临床数据公布导致股价大涨后不久,Viking立即宣布增发3.5亿美元普通股,将资金用于管线的后续开发上,不排除有“自立门户”的可能。

但自立门户,要面临大得多的困难。首先诺和诺德、礼来两大巨头的产品适应证已经不局限在糖尿病和减重,还接连被拓展到了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慢性肾脏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阿尔兹海默病等,这些适应证均处于临床Ⅱ期或Ⅲ期阶段。VK2735虽数据良好,但进度还相对靠前,难以应付竞争。

其次,目前限制GLP-1的主要因素早已不再是疗效和新产品,而是产能。

前两年,欧洲多国都在考虑或已颁布禁令,禁止将司美格鲁肽出口或用于减重,以确保糖尿病患者的药物供应。礼来和诺和诺德都宣布了生产基地的扩建计划,诺和诺德甚至还宣布以1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Catalent。

就连大企业都因产能问题左支右绌,一家规模仅27人的Biotech光靠自身的力量,显然无以为继。

最后,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加速布局这一领域,GLP-1赛道的“内卷”已经到了极致。据艾昆纬最新发布的一项报告统计,受资本寒冬影响,2023年开展的临床总数较2022年下降了15%。其中早期阶段试验减少了19%,Ⅱ期下降了11%,Ⅲ期下降了15%;减重相关的临床试验却逆势飙升,上涨了68%。另据艾昆纬统计,目前有124种减肥药在积极研发中,其中40%是GIP/GLP胰高血糖素受体激动剂。

前景即便一片光明,但竞争也不是一般人能应付得来的。

相比大型企业,Viking在生产、渠道、适应证和品牌建设上都有着无数短板。或许最适合它的结局,就是像许许多多Biotech前辈一样,利用MNC之间的相互竞争,将身价抬高到一个合适的点位,套现离场,寻找下一片蓝海。

本文作者:石若萧、晓琴,来源:E药经理人,原文标题:《仅27人4条管线,市值却与国产创新二哥平齐,这家股价疯涨的Biotech凭什么?》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