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科技含量提高了,而总量则更加强调“持久战”。与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相比,今天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要求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无疑就是“新质生产力”(也就是科技),除了“大力”、“加速”的措辞,进一步把“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助推“科教兴国”(人才要素)放在了第二位,而扩大内需的内容则下降至第三,以财政为代表的总量政策则更加强调持续发力,而非短期的强刺激。
科技方面,什么最“急”?行业厚度和人才。除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及的“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量子和生命科学”外,智能网联新能源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和创新药急需巩固和加快发展。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内容大幅增加,数字基础设施和算力体系可能成为重要抓手。除此之外,人才的因素越来越受到关注,科教兴国下构建“教育-科研-人才”的支持体系。
总量方面,稳还是最重要的,而且是持续的“稳”。财政政策开始着眼于未来几年,货币政策新增了稳定资本市场的功能,地产方面,依旧以“平稳健康发展”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具体来看:
产业政策:新质生产力成为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词。对比起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今年产业政策不仅重要性被抬升、而且相关表述也更多了。两会上“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一表述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脉相连,不过对比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多了一些新的产业领域,包括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
新质生产力的“含金量”十足。其实“新质生产力”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去年9月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及以后,它就在各大“重磅”会议里频频出现。同时春节前后各省省委书记也纷纷出面、为新质生产力“站台”。对比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目前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表述,新增了“大力”和“加快”二词,产业政策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除此之外,科教兴国重要性的提升,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潜台词”。在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科教兴国可谓是最大的“黑马”——从近年会议重点工作中并未提及,到此次直接跃升至重点工作中排序第二的位置。其实科教兴国与排序第一的新质生产力也是“珠联璧合”的关系,这是因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投入,科教兴国战略正是助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好“引擎”。
新质生产力有何内涵?从内部看,作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可以带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率的深层次变革,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捷径”。从外部看,在海外AI加速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加大新兴产业补贴力度的背景下,我国产业政策加码及切实落地的紧迫性明显提升。
总量方面,财政政策比起“速决战”,更偏好“持久战”。虽然2024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并未突破3%“红线”,但两会上正式“官宣”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发行、以及提高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拟发行规模,都意味着积极财政政策的基调不变。超长期特别国债的出台意味着未来几年财政的发力更偏“循序渐进”式、而非“拔苗助长”式。发行不计入赤字的超长期特别国债,言外之意可能是逐步实现去土地财政化,从而真正实现经济增长引擎转型的高质量发展决心。
货币政策除了稳增长、稳价格,今年还新添了稳市场。这意味着央行今年在市场预期方面也将承担重要职责,做好长短兼顾:短期方面可通过发挥货币政策“排头兵”的作用,譬如年初的大幅降准稳市场预期;长期方面或暗示《金融稳定法》的加速推进及平准基金的筹备,健全维护市场稳定的长效机制。从实际利率、地产表现与外部压力来看,我们预计今年的降息降准空间应不低于去年,节奏上可能要到第二季度中后段,但面临后续再通胀、经济与市场的变盘时,也要留意货币政策稳市场的“前置”落地与平准基金的“择时”入市可能。
地产更加聚焦“风险”与“落实”。一是相比去年,保障房建设从工作安排中的民生领域前提至防风险领域,提升了保障房建设作为地产防风险一环的重要性;二是随着“白名单”的持续扩容与PSL等资金支持落地,年初以来地产政策的显著感受是“做的”比“说的”多,融资机制效率良好,反映当前政策可能更加注重落实,资金到位后的地产开工施工最快有望在二季度企稳。
本文作者:陶川 邵翔 李潇宇 钟渝梅,来源:川阅全球宏观,原文标题:《政府工作报告的科技含量(东吴宏观陶川团队)》
陶川 S0600520050002
邵翔 S06005230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