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财报|被审计机构警示经营风险,欲打造万亿王国的微创医疗怎么了?

分拆的极限?

昔日曾喊出对标美敦力的微创医疗(0853.HK),如今深陷亏损的泥沼。

3月28日晚,微创医疗发布的2023年财报显示,当期收入、归母净亏损分别为9.51亿美元、4.78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了15.8%,亏损则同比缩窄了9.4%。

摆在微创医疗面前更大的难题在于,其2024年需要准备7.43亿美元的现金,用于赎回可换股债券以及偿还贷款。

尽管截至2023年末,微创医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仍达到10.20亿美元,但由于其仍处于巨额亏损状态,因此化债的主要方式仍是借助外部的力量。

微创医疗承认目前正在与银行、潜在投资者等进行接触以进行化债。

作为微创医疗的审计机构,毕马威在财报中提示其可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

2024年,微创医疗能否顺利度过危机,市场正在持续关注。

流动危机

微创医疗的2023年财报发布的相当不易。

3月5日,微创医疗发布了2023年业绩预告,预计当期亏损额不超过5.80亿美元。但仅半个月后的3月22日,却又更新公称预计录得亏损扩大至6.50亿美元。

对于业绩预告出现偏差的主因,微创医疗解释称“一次性及非现金性拨备及损失上升的影响。”

3月28日晚,微创医疗发布的2023年财报与第二版的业绩预告数据基本相近。当期收入、净亏损分别为9.51亿美元、6.49亿美元,收入同比增长了15.8%,亏损同比扩大了10.4%。

这意味着,自2020年算起,微创医疗已经连续亏损4年之久。

从财务数据来看,亏损扩大的主因在于“其他经营成本”的扩大,2023年达到1.69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42.38%。

微创医疗解释称,其他经营成本变动主因系报告期内商誉及以权益法计量的被投资公司的减值拨备增加。

“这就是商誉和以权益法计量的公司,对外长期股权投资发生了减值,所以经营成本扩大。”华南一位审计机构人士向信风(ID:TradeWind01)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微创医疗的审计机构,毕马威在财报中指出其可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因素。

主因在于,微创医疗的流动性压力。

该事件最早要追溯到2021年6月。彼时微创医疗发行了一笔2026年到期、零息的7亿美元可换股债券,截至2023年12月5日则还有6.65亿美元可换股债券未得到偿还。

2023年12月6日,微创医疗突发公告称计划赎回6.65亿美元可换股债券。

虽然微创医疗并未在公告中具体阐述赎回的主因,但根据可换股债券发行协议,债券持有人有权在2024年6月11日前要求微创医疗赎回债券,微创医疗此番急于赎回债券,或许与此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与2021年6月股价一度达到70元/股相比,目前微创医疗股价已经缩水了超9成,如此背景或许促使债券持有人选择了回售债券。

至此,微创医疗开始了“借新债,还旧债”的操作。

2023年12月6日,微创医疗左手发行一笔2028年到期、年利率为5.75%的2.20亿美元可换股债券,右手赎回了2.17亿美元的可换股债券。

截至2023年末,微创医疗需要在今年6月前赎回的可换股债券余额仍达到4.48亿美元,加之今年到期的2.95亿美元短期银行借款,合计微创医疗需要准备高达7.43亿美元的现金。

尽管截至2023年末,微创医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仍达到10.20亿美元,但由于其仍处于持续大额亏损状态,自我造血能力不足,短时间内筹措巨额现金的压力并不算小——2023年净亏损额高达6.49亿美元,同期经营现金流出净额达到2.32亿美元。

对此,微创医疗提出了三项措施来解决资金压力。

一是维持更加严格的成本控制措施、大幅削减研究及开发成本预算等,同时计划通过出售被投资公司的若干资产或股权进行变现;

二是就可换股债券的再融资与多家银行及若干潜在投资者进行磋商;

三是与银行协商,以重续现有银行借款及获得新银行融资。

正因如此,毕马威也在微创医疗的财报中给出了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风险提示。

“本集团的流动资金主要取决于2024年6月前其获得外部融资以满足可换股债券持有人赎回要求的能力及其重续现有银行融资或对其进行再融资及利用本集团可获得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偿还其借款的能力。”毕马威指出。

“造子上市”之遇阻路

2020年股东大会上,微创医疗的创始人常兆华曾公开表示“微创是一家有万亿市值基因的公司”,并喊出了将把“微创医疗打造成为一家能够对标美敦力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的豪言壮语。

4年过去了,美敦力的总市值达到了1157.2亿美元。而微创医疗的总市值只有16.70亿美元,较2020年已经蒸发了近四分之一。

事实上,微创医疗的操作模式培育就是收购新业务、分拆子公司或推动联营公司上市打造横跨A股、港股的“微创系”,以此推高整个集团的市值,以此实现其“万亿市值”的梦想。

2019年,微创医疗分拆心脉医疗(688016.SH)至科创板上市,2021年分拆心通医疗(2160.HK)、微创机器人(2252.HK)至港交所上市。2022年同样分拆以及推动子公司微创脑科学(2172.HK)、联营公司微电生理(688351.SH)分别至港交所、科创板上市。

微创医疗也就此成为业内为数不多同时覆盖腔镜、骨科、泛血管、经自然腔道及经皮穿刺手术专科产品的企业。

但随着分拆的子公司越来越多后,微创医疗的“儿子们并不争气”。

除了心脉医疗、微创脑科学2023年净利润达到4.92亿元、1.46亿元外,心通医疗、微创机器人还在深陷未盈利的泥沼,同期归母净亏损分别达到4.72亿元、10.12亿元;微创医疗联营公司微电生理则只是略微盈利,2023年归母净利润为0.05亿元。

不仅如此,伴随着A股市场对于盈利能力的重视,以及港股融资市场遇冷,微创医疗通过推动未盈利子公司直接进入资本市场进行融资,以维持扩张步伐的模式也难以为继。

在3月15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指出将进一步从严审核未盈利企业,要求未盈利企业充分论证持续经营能力、披露预计实现盈利情况,并就科创属性等逐单听取行业相关部门意见。

与此同时,港股市场整体的融资境况也不乐观。

2023年,港股市场的IPO募资额仅为371.89亿港元,同比下滑了64.44%,创下近10年的新低。

部分港交所公司的IPO募资额不足1亿港元。2023年共有正味集团(2147.HK)、易点云(2416.HK)等共计17家公司的IPO募资额在1亿港元以下,家数占比达到四分之一。

2023年5月,微创医疗分拆子公司微创心律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微创心律”)赴港上市,但迄今未有新进展。

其中,主营心律管理的有源植入式医疗器械的微创心律同样深陷未盈利的泥沼,2022年净亏损高达7.59亿元。

过度分拆后,微创医疗的“母体”业务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受到集采冲击,同样表现不佳。

2023年,心血管介入、骨科医疗器械收入分别为1.47亿美元、2.37亿美元,分别仅同比增长了9.8%、6.2%,同期这两个分部的净利润分别为0.04亿美元、-0.80亿美元。

打铁仍需自身硬。微创医疗的2024年挑战重重。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