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平安是观察金融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

平安集团Voice

 

2024年3月22日,中国平安发布了2023年年报业绩。

在2023年,中国平安实现了总营收10318.63亿元,同比增长4.74%,实现归母营运利润1179.89亿元;其中,可比口径下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增长36.2%,产险保险服务收入同比增长6.5%;平安银行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2.1%;显示了充足的韧性。

为什么平安能在当下的宏观环境实现穿越周期的业绩?一方面这与平安综合金融能有效平滑波动的业务结构有关,也源自于医疗养老与主业融合释放出的协同势能。另一方面,一以贯之并逐步深化的数字化进程与科技赋能战略正在大幅提升平安的经营效率甚至重构服务模式。而这也正好是当下各行各业都在探索挖掘的——以科技驱动实现产业质效提升的新质生产力。

平安怎么看科技?

在今年的两会中,“新质生产力”的热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当天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也被列为2024年十大工作任务之首。

那么,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每一轮高质量发展,都有新的生产力理论作为指导。因此,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于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落实到产业维度,要匹配新质生产力“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加快转型升级是重中之重。

简言之,新质生产力是要在创新主导下,用新技术、新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正因为如此,新质生产力并不只单一存在于科技行业,而是关系到中国当下千行百业的转型升级。

而在中国金融行业内,高度重视技术变革、长期引领行业发展趋势的中国平安,无疑是金融业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典型样本。

众所周知,在平安的发展历程中,创始人马明哲始终对前沿技术的高度敏锐,并且对技术的应用保持着深度的思考。

从平安创立之初开始,马明哲就对IT技术颇为重视。这使得平安在90年代初,成为了业内对数字化认知和实践最深刻的企业。从率先实现会计电算化,到实现全网互联互通,从通过统一呼叫中心、到统一客服中心共享数据……这些带有“行业未来时”的预判,一次次为行业发展所验证,也一次次地引发了行业跟随学习的浪潮。

2013年,在互联网时代到来的大时代下,面对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关系,以及业内对于互联网技术冲击的担忧,马明哲又提出“金融企业需要互联网这个平台,互联网也需要传统金融的服务。”而在写给平安员工的内部邮件中,他更进一步提出:“只要紧跟科技革新的步伐,科技会为我们插上腾飞的新翅膀。”

这成为了开启平安新一轮进化的号角,这一年,平安正式提出以科技引领综合金融作为战略,积极探索多项基于新科技平台的创新金融业务。在科技创新驱动下,平安由此成为国内最大的科技金融集团。

对于前沿科技,平安的动作并不止于关注与实践,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马明哲还将自己对于前沿科技的观察与理解,上升到理论层面。

几年前,数字化成为了潮流热词,数字政府、数字交通、数字医疗、数字企业等概念层出不穷,但对于数字化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模式,尚未看到学界、商界提出完整、系统的解析。

在平安的长期实践基础上,马明哲早在2021年就提出了数字化的定义:“数字化是21世纪推动人类进步、提升生产力的基础工具,是人类跨越式提升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革命性进步。”

在他看来,数字化同时具备了颠覆性的计算能力、颠覆性的认识方法,以及颠覆性的数据基础。平安正是以这一理论作为基础,提出在集团第四个10年战略中,全面数字化战略及经营是至关重要的工程之一。

在数字化战略的引领下,作为国内最早重视数字化并开展数字化转型的领军金融企业,平安在全面步入数字化时代的2023年,更是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数字化经营思维,以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易得性,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对科技创新的长期实践中,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的驱动引擎开始深入平安基因,并成为一种意识自觉。

因此,如果在金融行业内,寻找探索新质生产力的代表,那么平安这家金融龙头企业,无疑再次走在了行业前列,成为毫无争议的典型样本。

透过中国平安这份最新财报,可以将样本示范效应看得更清楚。

在“全面数字化战略”下,中国平安以数字化转型引领业务高质量发展。截止2023年末,中国平安拥有超2万名科技开发人员,超3000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集团专利申请数累计达51533项,位居国际金融机构前列。

2023年12月,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发布了《金融科技行业2023年专利分析白皮书》和《医疗健康行业2023年专利分析白皮书》,白皮书指出:

中国平安在金融科技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第一,在金融科技行业中采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均位列第一,在金融科技行业的风险防控、智能客服、保险理赔、数字化经营应用场景的专利申请量亦均位列第一;中国平安在医疗健康行业的专利申请总量排名第一,在医疗健康行业中采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均位列第一;在医疗健康行业的医学图像处理、康养养老和智能问诊应用场景的专利申请数量亦均位列第一。

这些科技成果,自然而然地应用在平安的业务实践中,赋能金融业务持续不断地促销售、提效率、控风险。2023年,平安实现智能引导客户自动续保3003亿元,同比增长13%;平安AI座席服务量达22.2亿次,覆盖平安82%的客服总量;智能化理赔拦截减损108.2亿元,同比增长16%。

而在直观的数据之外,在实践中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更是在平安的各个领域中展现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 

什么是平安的新质生产力?

在全球金融史上,成功打造一个综合金融大平台,都是极为罕见之举。这既是因为金融本身的高风险,也因为多元经营所面对的局面更为复杂。

因此无论是在风险防控、效率提升还是服务模式重构方面,技术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几乎成为囊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AI等多项专业的新型产业。

而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为金融行业指明了新方向——以新质生产力助力金融,既是金融业的产业再进化,也是整个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在过去一年,平安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探索,在各业务板块的实践中都成效显著。

在数字保险的层面,平安人寿服务运营线上化水平已达99%以上,投保及服务自动化水平在90%以上,基于“AI智能理赔服务”,客户理赔申请流程平均只需10分钟,理赔审核从分钟提升至秒级。

作为平安保险业务的另一大板块,平安产险通过打造全流程极致线上投保体验,全年有300万客户在线上自主完成投保;同时,通过建立AI自动定损能力,通过图片自动识别事故车辆损失情况,从定损拍照开始,到定损结果完成,全时长被缩短到30分钟以内。

这个在平安内部被称为“财产险业务数字化转型工程”的项目,也因此获得了中国金融业唯一的部级科技奖项“2022年度金融科技发展奖”。

中小微企业作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分布最广的“毛细血管”,在稳经济、稳就业、稳民生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但普遍看来,中小微企业在融资上既有“短、小、频、急”的特点,也有“缺信息、缺信用”的弱点。

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风控偏严、流程繁琐,一直是困扰业内的难题。这不仅需要金融机构得拿出破解的态度,更需要以新质生产力作为破解的方法。

在陆金所控股基于AI拟人、生物识别等技术打造的AI智能贷款解决方案“行云”下,整个贷款业务流程得以重塑。截止2023年11月,“行云”累计服务客户1599万人,帮助客户累计获得借款2131亿元,申请流程平均耗时降低31%,服务断点减少50%。

这种由新质生产力推动传统金融升级的探索,在平安银行的实践中更见真章。

早在2020年12月,平安银行就发射了首颗金融界物联网卫星“平安1号”,拉开了通过物联网“连接天地”的序幕,此后又陆续在2022年2月、8月连续发射“平安2号”、“平安3号”两颗卫星。由此,平安银行也成为了业内首个率先自主建设“天地一体化”物联网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

银行为什么要发射卫星?这曾经是很多人都困惑的问题,而答案就藏在平安银行的发展思路中。

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并践行供应链金融的银行,平安银行一直将更深入了解实体企业,作为努力的大方向之一。从2019年起,平安银行就积极探索运用物联网辅助信息的采集、确权、溯源和验真,搭建了业内领先的星云物联网平台。

在物联网卫星的有力补充下,在无光缆信号覆盖的区域,借助卫星物联网技术,平安银行可以精准有效地了解企业授权的真实生产经营数据,更加高效、直观地掌握经授权的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真实经营数据等信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有助于提升实体企业获得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可及性。

截至2023年底,平安银行“星云物联计划”已接入物联网终端设备超2000万台,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8000亿元。

在平安的战略路线图中,“医疗+养老”构成了医养战略的内核,而通过年报数据对平安的这项事业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平安在自己的医疗养老布局上,又收获了一个大踏步的增长年。

截至2023年底,在平安2.32亿的个人客户中有近64%的客户同时使用了医疗健康生态圈提供的服务;平安居家养老服务已覆盖全国54个城市,累计超8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高端养老项目已在4个城市启动。

更为重要的是,在平安的居家养老服务内,同样包含着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智能管家为核心,一方面联动多个智能终端监测老人的行动及状态,另一方面通过医疗管家和生活管家的实时在线服务,随时调动线下的紧急救援、寻医问诊、助浴护理等养老服务。

单从智能设备来看,多个固定和移动的紧急呼叫按钮、门磁探测器、漏水报警器、燃气报警器、烟雾报警器、跌倒监测仪、睡眠监测垫、智能网关等一系列的高科技设备7*24小时监测着老年人的行为意外、环境风险和体征数据。

而通过智能设备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加上智能管家、医疗管家、生活管家三位一体的服务调度,也帮助平安成功地完成了一项产业级突破——打破以往养老只能线下点对点服务的局限,而通过互联网和智能化手段进行养老产业生产要素的重组,大大提升养老服务的覆盖面和可及性。

综合金融怎么支持新质生产力?

今天的中国,新质生产力既是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指导,也是引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各行各业打造新质生产力,就是在打造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发展格局。

因此,这对金融行业提出了新要求——以金融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样是整个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而中国平安的科技优势,以及综合金融各板块的协同能力,又在支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中,探索出了平安独有的输血模式。

比如平安银行依托集团综合金融的优势,重点加强对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和对科创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引入“商行+投行+投资”的综合金融协同模式,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精准滴灌“专精特新”企业,并将其培育为特色业务方向。

针对成熟期科技型企业,平安银行除了提供传统授信支持外,还通过并购融资业务,积极接入企业基于主营业务的产业链横向、纵向、跨境并购等。

例如在2022年,平安银行就曾助力某药物输注行业龙头进行行业整合收购,通过7年期3.5亿元并购贷款,实现了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在国产替代背景下,提供产品线的全面布局。

这种在综合金融框架下的“投贷联动”,是融合了银行信贷和股权投资的一种业务模式,通过商业银行和VC/PE等投资机构合作,或通过银行自身的投资子公司,以“股权+债权”的模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投资。

显然,对于那些融资较难,又拥有较好发展空间的科创型企业而言,平安以投贷联动机制支持债权与股权相结合,增加对企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正是当前贯彻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体现。

除此之外,平安银行还明确提出三年实现实体经济贷款客户数倍增目标,专设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汽车生态、绿色金融等行业事业部。在2023年,累计向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放贷款4152笔,发放贷款额1135.02亿元。

在平安的保险板块,这种对新质生产力的助推作用,得到了同样清晰地体现。

芯片、航天航空、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受新质生产力推动最强,也往往带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传统的保险服务,很难匹配其需求。

平安产险通过提供定制化的保险保障方案,为这些新质生产力富集的产业成长保驾护航,截至2023年底,平安产险累计为超过200颗卫星及超100个运载火箭发射提供保险保障;参与承保C919大飞机试飞保险;并首席承保“十四五”期间重大清洁能源项目之一的中核集团徐大堡核电1&2号机组建设工程。

平安人寿通过PE基金投资新能源车、光伏产业、芯片产业、生物技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新增产业园投资如TMT、集成电路、大数据等高成长行业。

作为综合金融的典范,平安的业务协同不仅在多个经营维度上体现出价值,帮助平安实现了规模和经营质量的双双提升,还通过金融对新质生产力的支持,打通了信息流、资金流、物流,让传统的数字资产变得更有价值,也让平安生态圈中的所有参与者得以享受新质生产力的红利。

对于金融业的使命,马明哲曾经做过这样的表述:

“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金融工作只有承载人民的盼望、回应人民的嘱托才能血脉畅通,企业只有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命运、民族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紧密相连,方能生生不息。”

在迎接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如何促进新质生产力在金融产业进一步孵化,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让金融更多、更好地助推新质生产力在更多行业里落地开花,以高质量金融助力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平安的使命,也是它在下一段发展征程中继续引领行业的底气。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