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1:今年国内宏观的核心变量

民生证券
M1增速有可能在季度-半年的时间维度上出现反弹,对股债拥挤的交易风格带来不同的预期。

为什么说 M1 是今年国内宏观的核心变量?一客观,二有效,三有变数。我们对 M1 的解释框架进行了重要更新,并且给出了今年 M1 水平的情景预测,结果指向在今年既定政策空间用好用足的情况下,M1 增速有可能在季度-半年的时间维度上出现反弹。这意味着,如果股债市场的交易风格较为拥挤,M1的边际变化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和市场预期。

关于 M1 解释框架的更新:2017 年以来,房地产对 M1 的解释力显著下降,广义财政的解释力显著提升,再将居民存款结构和委托贷款纳入框架,对 M1 的解释力达到 95%。因此,当前 M1 是集广义财政、居民行为、房地产、影子银行于一身的综合性指标,是描述大基本面走势的有益指标。

关于 M1 的分情景定量预测:今年 M2 增速回落不会否定 M1 增速的阶段性回升。按三种情景估算,在既定的宏观政策空间用好用足的情况下,M1 增速当前处于底部区间,今年有机会出现阶段性回升,且回升弹性会比较温和。

关于 M1 前景对市场的映射:方向上,如果 M1 增速在季度-半年的时间维度里止跌企稳-温和回升,股市的基本面因素会比过去 2-3 年更积极,长端利率面临逆风;风格上,M1 增速企稳回升的阶段,大小盘风格会比过去 3 年更均衡;节奏上,考虑到 M1 的弹性潜力比较温和,反弹大概率不会贯穿全年,财政支出加速阶段最有可能提振 M1,因此把握财政节奏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重要宏观命题。

正文:

为什么说 M1 是今年国内宏观的核心变量?一客观,二有效,三有变数。

受政策直接影响较小是为客观。M1 80%以上是企业活期存款,存款结构主要是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微观经济活跃度提升必然伴随企业存款活期化。除了2022 年的大规模留抵退税,过往政策很少会直接影响企业存款结构。

有效性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之上。近几年,经济结构和政策逻辑的演变导致许多规律性指标有效性减弱,M1 则保持了与实体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双重紧密联系。例如,M1(内)和油价(外)对 PPI 需求侧的解释力保持在较高水平,M1 与沪深300、大小盘超额收益的相关性也长期稳健。

因此,M1 是难得的既客观又有效的宏观指标,是连接宏观和市场的桥梁。

M1 的变数来自哪里?M1 增速已经回落了 3 年,今年 2 月录得 1.2%的历史低位,时间和空间都处于极致水平。我们对 M1 的解释框架进行了重要更新,并且给出了今年 M1 水平的情景预测,结果指向在今年既定政策空间用好用足的情况下,M1 增速有可能在季度-半年的时间维度上出现反弹。这意味着,如果股债市场的交易风格较为拥挤,M1 的边际变化可能会带来不同的经济和市场预期。

M1 解释框架的重要更新

经济结构和政策逻辑演变虽然没有令 M1 失效,却改变了 M1 的主导因素。

2007-2017 年,商品房销售额对 M1 的解释力1接近 50%。这是一段房地产驱动经济周期的经典时代,按照“前融-拿地-开工/开发贷-预售-回款-施工-竣工”的模式,地产链杠杆高、链条长,只要销售抬升,庞大链条上的各个环节就会先后活跃起来。因此,这一时期的 M1 弹性高、对经济的领先性强。

2017 年以来,商品房销售额对 M1 的解释力下降至 15%。这一时期,房地产的经济贡献度逐渐下降,行业行为模式也被重塑,销售与地产链活跃度的映射被削弱。2018 年,房地产融资持续收紧,房企为争取销售回款、改善现金流,实行“多开工、强推盘、多预售、慢施工”的高周转策略,导致销售强而施工弱,几年后的交楼风波就此埋下伏笔。2021 年,针对房企的预售资金监管加强,保障了购房者权益,也让预售制的杠杆效应进一步大幅下降。

这一时期,“政府债券增速+城投债余额增速+居民存款定期化速度+商品房销售额+委托贷款增速”五个指标对 M1 的解释力合计达到 95%,其中“政府债券+城投债”两个指标的解释力超过 80%。具体来看:

广义财政对 M1 的影响力显著提升。随着近年经济内生动能减弱,财政对经济边际走势的影响力上升。财政收入是顺周期的,从收入到支出主要是存量再分配;

政府债务是逆周期的,可以依托政府信用创造纯增量。2017 年以来,政府债券在社融的比重持续提升,同时期表外融资比重持续回落、直接融资比重缓慢下降。

居民行为也会影响 M1。虽然 M1 主要统计企业活期存款,如果居民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例加速上升,同样会抑制 M1 增速。例如,银行向企业发放贷款会同时形成 M1 和 M2,企业用于支付居民薪酬后 M1 减少、M2 不变。如果居民将薪酬存在活期,准备用于消费或购房,很快又会成为企业的 M1;反之,如果将薪酬存在定期,则只保留 M2、不再创造 M1。

此外,商品房销售和影子银行仍然保留了少量解释力。因此,当前 M1 是集广义财政、居民行为、房地产、影子银行于一身的综合性指标,是描述大基本面走势的有益指标。

下图展示了 M1 的变量拟合结果。一点细节是,23Q4 的拟合曲线与 M1 稍有偏离,主要原因是置换债和增发国债。一般情况下,政府债券从发行到形成支出的间隔不长,23Q4 的情况是 10-11 月发行了 1.3 万亿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置换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并非信用增量;11-12 月增发了 1 万亿国债,大部分滞后到今年形成支出。根据上述因素修正后的曲线更接近实际 M1 走势。

M1 的分情景定量预测

首先回答一点疑虑,今年 M2 增速回落不会否定 M1 增速的阶段性回升。过往经验是,M1 增速上升要以 M2 增速上升为先导,原理类似“宽信用需先宽货币”。过去二十年,M2 增速下降同时 M1 增速上升的情况有 3 次:2006 年下半年、2016 年上半年、2020 年下半年,均是 M1、M2 增速共振上升,随后 M2 增速率先回落,M1 增速进入上升后半段。

今年有所不同,一是 M2 增速继续压降的空间不大。按照“经济增长目标(5%)+价格预期目标(3%)+精准有效(0-1%)”框架,今年 M2 的合意增速或在 8-9%,虽然低于 2023 年底的 9.7%,今年 2 月已经降至 8.7%,在合意区间内。

二是政策导向重在精准有效。今年信贷政策的导向是效率提升、结构优化,而非简单的全面压降。低效信贷投放后直接沉淀为定期存款或理财,只增 M2、不增M1,因此如果今年 M2 增速降幅不大、结构上压降低效信贷,对 M1 的抑制有限。

三是预算内政府债务扩张。今年一般公共预算赤字+新增专项债+特别国债合计 8.96 万亿,加上去年底增发的 1 万亿国债滞后支出,预算内政府债务增速高于去年。财政支出后同时形成 M2 和 M1,是驱动 M1 增速回升的关键力量。

要关注的是地方化债对 M1 的影响。预算内债务扩张的侧面,是重债省严控隐性债务。今年 1 季度城投债净融资为负,历史少见,因此今年的情景 1 预期是小幅负增长,情景 2 预期零增长,情景 3 预期小幅正增长。

假设三种情景估算今年 M1 增速,结论是:如果今年既定的宏观政策空间用好用足,1)当前处于底部区间;2)今年有机会阶段性回升;3)弹性比较温和。

由于预算内的政府债务组合已经确定,按照情景 1,假设商品房跌幅扩大、委托贷款不增长、城投债负增、居民存款定期化速度保持历史高位,今年底 M1 增速将持平于去年底,没有进一步回落;按照情景 3,假设商品房跌幅收窄、委托贷款小幅增长、城投债小幅正增、居民存款定期化速度放缓,则今年底 M1 增速回升至4.4%,高于过去 10 年 30%的时间,弹性比较温和。

PSL 等新工具可能带来额外弹性。2017 年之后 PSL 基本处于退出状态,因此没有纳入上述测算。PSL 的本质是财政货币化,今年是三大工程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如果后续仍有增量,M1 的实际表现可能会好于下表中的估算结果。

M1 前景对市场的映射

历史上,M1 与大盘/中盘指数的相关性更高,与小盘指数的相关性更低。分时间段来看,M1 与大盘/中盘指数和沪深 300 的相关系数在 2005-14 年更高、2018-23 年略低,部分原因是 2022 年大规模留抵退税超过 2.4 万亿,给企业补充了现金流,虽然当年经济面临一些困难,股指表现也偏弱,M1 增速逆势上升。

特殊因素会阶段性改写 M1 与指数的相关性。2015-17 年,杠杆资金入市推升指数脱离基本面,随后又大幅震荡,2017 年外资入市带来持续支撑且改写了定价逻辑,这段时间 M1 与指数的相关性较弱。

今年尚未观察到明显干扰 M1 的特殊因素,股市虽然在开年经历波动,近期也回归理性,因此可以期待 M1 走势对今年市场的方向、节奏、风格形成映射。

方向上,如果 M1 增速在季度-半年的时间维度里止跌企稳-温和回升,将指向内需前景回稳、价格因子回升,股市面临的基本面因素会比过去 2-3 年更积极,长端利率将面临逆风。

风格上,近年 M1 也可以指引大小盘的相对收益,例如 2021-23 年中证 2000持续跑赢沪深 300,基本对应了 M1 增速的持续下行。因此,在 M1 增速企稳回升的阶段,大小盘风格可能会比过去 3 年更均衡。

节奏上,考虑到 M1 增速的潜在回升弹性比较温和,反弹大概率不会贯穿全年,预算内政府债务加速支出的阶段最有可能提振 M1。因此,把握财政节奏是今年资本市场的重要宏观命题,对指数中枢、市场风格和长端利率都有影响。

风险提示

1)地方隐性债务化解力度和节奏不确定。如果地方隐性债务的化解力度超过了预算内财政

的扩张力度,广义财力增速有可能低于去年,导致 M1 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2)M1 对市场的映射力度减弱。如果出现其他主导市场走势的新逻辑或者干扰 M1 走势的

因素,M1 与经济和股指的相关性可能减弱。

文章来源:民生证券 原文标题《M1:今年国内宏观的核心变量》作者:赵宏鹤 执业证书: S0100524030001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