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的投资新“蓝海”:押注周期股,组合商品化

郑孝杰
切换持仓的底层逻辑方向

主观选股的私募为了挣钱,真是不容易啊!

从最早的消费,到日后的医疗科技,不知不觉间,不少机构的动向又朝向了押注周期资产!

采取此种策略的百亿私募,过往大多是做多科技成长的选股手,如今放弃了热门资产,转向相对冷门的板块。

这是一种聪明的转身,抑或是无奈的转身之举?

“商品化”持仓

资事堂注意到:截至今年3月末,一家百亿主观策略私募的基金持仓中,有色金属成为第一大重仓板块,占比达到15%。

此外,该私募在石油石化、煤炭板块的重仓占比,分别达到7%和4%。

由于这家百亿私募最新的权益仓位“仅”有六成,也就是投资与大宗商品产业链的相关公司占比,接近基金总持仓的半数。

从成长股“转型”

然而,这家机构此前一直追踪成长类资产,特别是医药生物、计算机通信类公司。

如今持仓思路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这家机构在最新的运作报告指出:去年以来,周期行业一直有重点关注,逻辑是看好这些行业供给侧的变化。虽然需求增速放缓,但是这些行业的资本开支很低,勘探开发到投产的周期很长,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供需不匹配,价格上会有弹性。

 “对冲”多个风险

更为关键的是:这家“转型”的百亿私募在今年更加看重国际宏观环境,因此进行了持仓变化。

该机构对持有人透露:铜和油是美元计价,可以回避(国际市场的)汇率风险。

此外,这种供需由全球定价的资产,可以部分规避部分市场需求往下的风险。目前,全球需求相关的铜和油持续往上,反应的就是不同地区需求的差异。

 “切入”周期类资产

相比之下,前述的百亿私募以周期类资产切入,在全球供需新格局里寻找机会,同时又在熟悉的国内市场挑选标的,属于一种新思路的体现。

对于有色金属的“迷恋”,北京一家公募派百亿私募也给出了强烈看到。

巧合的是:这家机构也是长期重仓科技股,如今将有色金属作为第二大持仓板块。

所给出的理由则是:部分受益于制造业景气度回升的上游周期行业,宏观面与基本面共振催生出持续成长机会。

并非个例

“商品化”持仓的逻辑,在另一家上海百亿私募身上,也找到类似踪迹。

这家上海私募过往也是长期押注于明星科技公司,近两年对石油石化公司的兴趣甚浓。

到了今年2月-3月,该机构对石油石化的重仓比重均高达40%,可谓偏重色彩极其“浓烈”。

为何如此呢?

这家机构看重的是这类大宗产业链公司的高股息。

来自渠道的信息显示,该私募机构在其运作报告中曾解释认为:高股息资产占据近半壁江山,主要看重公司盈利能力,以及公司利润如何转换为投资收益。

基金经理更大胆推断:能够维持高股息的公司大概率是处于竞争格局比较稳定的行业,现金流消耗也较少,而同时公司也愿意进行合理的资本配置以回报股东。

在他看来,上述逻辑构成了一个非常好的价值投资的基石。

换言之,过去强调高成长策略的基金经理,不知不觉中跨进了价值投资的圈子。

主观基金经理们在等什么

近三年依靠“大脑”主动选股的明星基金经理,压力徒增。

在市场风格逆风影响下,甚至出现基金经理“不知所措”的情况。

如今,出现的持仓“商品化”风向,反映了基金经理对宏观背景板有着极高的关注。

这直接与热点行业景气度,密不可分。

北京一家创始人有社保投资履历的私募,最新月报强调:我们将保持对景气分化的敏感度和上市公司盈利趋势变化的跟踪力度,灵活调整持仓个股及权重,不断优化投资组合的潜在上升空间。

这段话在过往可能毫不起眼,但现在对周期景气度的敏感捕捉,必然需要基金经理“分秒必争”。

这是一场新的“竞争”。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