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这样一家店铺的风险蛮大的。”面对媒体,安踏品牌CEO徐阳的表态具有强烈的上海气质:务实、坦率、精益求精的完美主义。
选择将全国首家“0碳店”开在梧桐新芽的绿意季节,文艺审美的上海武康路,又用工厂残次面料装饰所有墙体外观,似乎也在契合着这种极致的完美。
然而,剥离概念后,“0碳”究竟是用来洗绿的噱头,还是一种真实可靠的可持续模式?已经连续9年发布ESG报告的安踏又为什么要用这样一家实体店来刻画自己的商业理想?第二家“0碳店”还会出现吗?
“不是在做公益”
根据公开资料,ANTAZERO安踏0碳使命店是想要打造一个从产品制造到终端运营全面实现减碳目标的创新零售业态,从概念启动、门店装修、到展示售卖,逐步排查碳排放量。装修建造过程中,通过保留原墙体和地面、使用旧衣物和拼接布料搭建围挡、采购二手设备以及空调灯具利旧等方式,已经实现了30%以上的减排。
通过整体数据分析,在建材和道具材料这两个环节排放最大,仍有进一步减排的空间。假设建材和道具100%采用回收和再生材料、100%采购二手设备,再加上其他环节的减碳,那么可在首家0碳使命店的基础上再减排近60%。
“安踏并不是在做公益,而是在做可持续的模型实验,我们要探索的是绿色效益,是一种完整的绿色商业模型,你可以将这家店看成‘实验室’。”徐阳告诉华尔街见闻,去年考察了相当多商铺,很多商业地产都对ESG概念感兴趣,但是选址在商场里的约束条件太多。
华尔街见闻了解到,武康路店铺属于一位私人业主。选址于此或许是出于如何与安踏受众相契合的商业考量。因为是一条“落叶景观路”(即人为地不去清扫马路边法国梧桐树的落叶),武康路已经成为上海City Walk的网红打卡路。
在徐阳看来,“实验”成功后才会考虑开第二家、第三家,并且期待有行业跟随者的出现。“没有人会因为ESG概念而买电动汽车,只有当企业把电动汽车成本做得比传统汽车更低,才会激励消费者购买,”他对华尔街见闻表示,现在店铺里的所谓“ESG选品”还比较单薄,需要进行持续的调整,预期年底会调整到理想状态。
华尔街见闻注意到,现在店铺里陈列的碳中和概念产品其实就是安踏主推的核心产品,而不是专门“特供”给“0碳店”的商品。以在售的“空气甲”专业跑步夹克为例,这款轻量跑步夹克使用了可再生尼龙材料,同时在生产过程中提高绿电使用,其相较传统产品的生产过程可减少碳排放0.74-1.37kg。
另一款碳中和认证产品马赫4代跑鞋的5种原材料均使用回收涤纶纱线,回收比例在30%-100%不等。与使用原生材料相比,这种做法可以减排5.15%,应用环保材料让每双马赫4代跑鞋减少了0.5kg左右的碳排放。
“去年我们的产品线上有20%的产品符合ESG的标准,在做产品的时候已经开始把碳放在里面考量了,我们并不把ESG当成商品的概念,而是在这种标准的衡量视角下,尽力将产品的功能点和利益点做好,只有这样才可能复制下去。”徐阳如是解释道。
“给中国品牌时间”
事实上,十年前安踏内部做商品企划时,已经提出过符合ESG精神的概念,但由于业内缺乏成功先例,推进得并不顺利。
徐阳对华尔街见闻坦言,对照在ESG赛道上已经跑了20年的海外友商,安踏的“0碳店”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希望可以给中国品牌更多时间。”
不过,安踏在ESG维度上的进步是显见的。4月刚公布的ESG报告披露显示,2023年安踏集团温室气体总排放密度下降3.6%,总耗水密度下降9.0%。在MSCI最新公布的ESG评级中,集团连升两级至“BBB”级,是得分最高的中国体育用品公司。此外,集团在2023年度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气候变化绩效评级中获“B”评级,高于全球及亚洲地区平均的“C”评级,及非必需消费零售业的“B-”评级。
除了产品本身生产制造环节的碳中和,产品包装的可持续化也是安踏践行ESG的一种方式。报告显示,2023年集团可持续包装占比近20%。目前鞋服产品可持续包装使用量9157吨,已回收再利用鞋盒57万个,鞋头纸或包装纸1800万张,99.9%的鞋类产品不使用塑料袋。
此外,安踏还加入了皮革工作组(LWG)和可持续服装联盟(Cascale)等组织,要求安踏品牌和FILA品牌鞋类皮革产品使用的皮革原料及皮革供应商均100%获得LWG金级认证,超过90%的皮革原料均可追溯至原产地。
“‘0碳店’其实也变成了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是每天伴随决策层讨论的案例分享,可以影响内部的经营决策。”安踏副总裁李玲对华尔街见闻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