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斌、赵诣发声:当前市场潜龙在渊,不参与短期肉搏战,AI关注这两方面

投资作业本Pro
此熊非彼熊,要理性思考,市场机会很多

核心观点:

王国斌:

1、虽然我们目前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但是这种转型是我们破茧重生的一个过程。我们需要的是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反思自己,保持谨慎中的乐观,相信未来可期。

2、周期确实存在,但我们要调整自己对长期的认知,此熊非彼熊,科技在进步,周期未必是过去的简单反复循环的过程,它有可能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更多可能是客观上日新月异的结构化改变。    

如果说过去四年我们是处于一个循环反复的周期,最有效的策略来自于均值回归的策略。那现在结构上的变化,如果还要采用简单的均值回归的策略就有些偏差,就会让我们错失更多的更大的机会。

3、现在中国所有企业都将进入差异化竞争阶段,中国的企业家将越来越杰出。

4、我们初心是买好公司,和好公司共同成长,而不是去参与短期的肉搏战。

5、随着新国九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的落实,我相信尽管当前市场仍处于潜龙在渊的状态,但其发展空间一定是无限的。

赵诣: 

1、考虑到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供给开始收缩,我们认为新能源行业供需将逐步逆转。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些企业可能会逐渐将过去积累的优势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这是我们对新能源非常坚定看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在选择上,我们首选公司壁垒足够深、护城河足够高的公司。       

2、在当前情况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国内算力的需求,将快速提升。

除了算力的国产化之外,一些细分行业应用场景,随着AI算力的智能化和迭代速度的加快,可能会带来很多行业应用场景的需求。         

因此,我们关注的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算力国产化,另一方面是AI发展起来后的一些细分应用场景,这些可能是我们可以投资的方向。

刚登峰:

1、从一些指标看,我们大概率可以判断房地产出现了比较超调的情况。

2、二手房销售据回暖的情况下,什么时候一手房市场能够企稳,这时我们可以大概判定这个行业的调整幅度和调整过程大概已经结束了。 

4月26日,在泉果基金2024年度策略研讨会上,泉果基金创始人、总经理王国斌和泉果基金经理赵诣、刚登峰发表了上述观点。


资管大佬王国斌,拥有近30年金融证券投资从业经验,是国内证券市场入行最早的一批投资老将,曾在东方红资管工作多年,他也是长期价值投资理念的践行者,曾带领的团队长期投资业绩名列前茅。


赵诣,超10年证券从业经验,超5年投资管理经验 。历任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机械行业分析师、农银汇理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20年,赵诣管理的四只基金包揽全市场公募基金业绩前四名,他也成为行业有史以来第一位“四冠王”。

刚登峰,超14年证券从业经验,11年左右投资管理经验,作为业内知名的价值派基金经理,投资理念是自上而下选股,曾任东方红资产管理执行董事、首席策略、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助理。

王国斌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者,他表示,虽然有重重压力,但中国的经济的驱动力仍然在仍然很强大,统一市场叠加数字经济会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对于过去的市场表现,王国斌表示,现阶段大家心里感受到的寒冷,我们也是感同身受,长期投资是一件艰苦的事,作为专业资产管理人,保持定力也非常重要。

谈及企业,王国斌指出,中国企业在差异化的竞争上略微有一点点的改进,其实空间就会特别大。 

以下是投资作业本课代表(微信ID:touzizuoyeben)整理的精华内容,分享给大家:

初心是买好公司,不参与短期肉搏战

主持人:您对这过去两年的市场的表现和我们这种投资的方式有什么新的见解吗?

王国斌:长期投资是一件艰苦的事,即使我们知道拉长周期,我们的判断和决定是对的,但大家心里感受的寒冷,我们是一样最专业的管理人,保持思维理性,判断客观很重要,保持定力也重要。

新“国九条”出来以后,有的人认为牛市来了。但往往正是这些判断牛市的人,就在几个月前还在喊“市场可能要到2500点”。

所以,在各种多样化声音的裹挟之下,专业资产管理人更加需要冷静思考。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初心是买好公司,和好公司共同成长,而不是去参与短期的肉搏战。

大家需要思考,这几个月风云变幻,是迅速反映了经济基本面的变化?还是只是情绪的变化?在本周和上周之间,在股市点位的剧烈震荡之间,公司基本面有没有变化?

国九条的出台无疑是政策上的重大进步,是国家高建筑作为资本市场未来十年殖民的方向,它所带来的股市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革命性的变化,是中国股市长期向好的奠基石。    

不过,疯狂的市场先生的奇迹拐点在哪里,我们任何人都没法判断。我们在与周围的人交流的时候,也不妨审视一下对方表达的是事实还是情绪。如果表述的是他的判断,这个判断是以他们基于眼睛看到的逻辑推理的,还是基于他心理的预期或者恐惧的这很重要。       

经济转型是破茧重生的过程,积极拥抱变化,未来可期         

主持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三个悲观的这个原因,第一是地产问题,第二是逆全球化,第三个是中国人口的负增长的问题。请教一下王总,您还是中国经济的乐观主义者的吗?

王国斌:我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乐观主义者,虽然我们目前处在一个巨大的转型期,但是这种转型是我们破茧重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会发现,即便在外部重重压力下面,经济发展也有很多的困难。但是就像我以前说过的,中国的经济的驱动力仍然在仍然很强大。         

只要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大的方向没有变,那么我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依然在拥抱竞争,并且卷到全世界,大家就不用担心经济发展。每个投资人都是深刻体验市场经济的一个分子,空谈无用,抱怨无意义。我们需要的是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反思自己,保持谨慎中的乐观,相信未来可期。

此熊非彼熊,要理性思考,市场机会很多 

周期确实存在,但我们要调整自己对长期的认知,此熊非彼熊,科技在进步,周期未必是过去的简单反复循环的过程,它有可能是一种螺旋式上升,更多可能是客观上日新月异的结构化改变。

如果说过去四年我们经验是处于一个循环反复的周期,最有效的策略来自于均值回归的策略。那你现在结构上的变化,如果还要采用简单的均值回归的策略就有些偏差,就会让我们错失更多的更大的机会。        

如果理性思考就能看到市场的机会依然很多,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应对,现在才是最重要。

一手房出现企稳时,地产调整基本结束        

问:刚登峰是研究地产出身,同时你的组合也有一部分的房地产公司。请你谈一谈,你对这一轮地产的调整是怎么看的,会在什么时候结束?

刚登峰 :我相信这一轮房地产的调整应该大家都能感同身受。因为它的范围波及特别的广,基本上各个层级的城市都出现了整个行业的调整。    
而且这个行业有个特点,就是它的产业链特别长。它的上下游很多行业和企业也感受到了这一种调整。所以,这个行业确实是对于整个经济来说非常重要。

本轮调整有两个重要的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调整的幅度特别深。我想我们身边的人也能感受到的这种调整,它的一个包括我们关注到的重要的一个行业指标。比如说行业的销售面积,包括行业的开工面积,销售面积从高点下滑了接近3分之1的水平,开工面积甚至下滑了接近一半以上的水平。整个调整幅度,基本上在同样的经济体的调整里面算是比较深的。

第二个特点,这一轮行业调整的速度特别快,如果说像我们刚才提到的这种指标的调整幅度的话,在其他的经济体可能是大概需要3到5年的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但是我们基本上发生在过去的两年的时间。         

所以基于这样的调整,这也是我们过去两年我们的经济的体感比较差的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因为它的影响面特别广。         

但是我们也研究了这些指标的一些情况,我们觉得大部分的指标应该说调整的幅度都已经到位了,甚至有些指标已经出现了超调。因为我们跟横向的其他的信息比起来的话,这些行业的这些指标都出现了比较大幅的调整。

而且从一些指标看,我们大概率可以认为它出现了比较超调的情况,而且我们从过去一段时间也观察到,随着一些政策的一些出台,各个行业的各个城市的调整,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变化。         

主要体现在比如二手房市场,二手房市场的销售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反弹。但是到现在为止,最大的问题还是一手房销售市场还没有明显改善。         

一手房市场如果没有出现明显改善,对于上下游这些拉动,可能它的一个负面的影响就没有完全消除掉。     

所以接下来我们需要去观察,在二手房销售数据回暖的情况下,什么时候一手房市场能够出现一些企稳,这时我们可以大概判定这个行业的调整幅度和调整的过程就大概已经结束了。       

刚登峰:至于,为什么到现在这么大的调整幅度里面,还去坚持的去买这个房地产股票,我是这么看的现在的整体经济总量增速没有那么快的情况下,其实大部分的投资机会往往来自于供给层面的一些变化。实际房地产行业比较典型地出现了总量的供给层面非常大幅萎缩。比如说就像我们刚才提到的新开工面积,这个代表了这个行业未来的潜在的供应,这个数据已经比高点回落了一半以上,这个对于未来行业总的供给会形成一些约束。

前一百强的龙头企业里,绝大部分企业在过去两三年里面也经历了大幅收缩。他们没有能力去拿地了。

他们在未来的市场份额里面,肯定要大幅度要让出来。这样在剩下的这些企业里面,经营能力还非常强,还有竞争力的这些企业里面。

经过这两三年的调整以后,他们的份额会大幅提升。如果我们观察到一手房销售市场,进入正常化状态,那这些企业将会受益于这样的过程,他们在未来的利润率也好,份额也好,收入都有可能有比较大的上行空间。

这是我们关注到供给侧层面投资机会的共同特点。供给侧的结构收缩,这是比较明确的前提。但是最为核心的还是要看到需求层面有企稳甚至回升,我们比较期待这样的过程。

没有全球化、市场化的企业,投资要慎之又慎

主持人:新能源方面,大家担心中间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产能过剩,第二是逆全球化,分别请教一下王总和赵诣。         

王国斌:关于产能过剩,现在也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表现特别明显。其实也不仅仅是在新能源行业,在其他的行业也一样。在整个经济下滑的过程中,怎么解决产能问题,它会不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未来的很大的问题。

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转型升级和寻找出路成了迫切的需求。我们调研发现,前些年有前瞻的企业,主动拥抱科技创新转型成功的企业,活得比较容易些。有些动作慢了的企业,他们加上这几年宏观环境的影响,生存确实比较困难。

企业竞争的策略无非两个策略的结合,以低成本和差异化竞争。成本可以做到极低,突破点一定是经营化管理,要一轮又一轮的经营成本的控制,但这还不够。  

第二个是更重要的是策,这个策略是叫差异化竞争。因为中国企业竞争最大的问题就是竞争激烈。所以中国企业在差异化的竞争上略微有一点点的改进,其实空间就会特别大。         

对差异化竞争来说应该有三个抓手,第一是全球化,第二是技术突破,第三个特别重要的是要重视文化。

我们中国人其实有5000年的文化,这个文化是祖宗给我们最大的,留给我们的遗产。另一方面,特别要重视世界多样化文化。我们的文化一旦走进全球,我们就要入乡随俗,要进入到当地的文化,所以正式文化是两重含义。         

现在大家都在讲逆全球化,逆市场化,但是我们作为个体来说,不要受这些情绪的影响。我们企业一定要全球化、市场化,没有全球化、市场化的企业,我们在投资上我们一定会慎之又慎。        

投资者要寻找这样的好企业 

另外一方面,企业一定要寻找技术创新。我们国家提倡要制造中国,所以我觉得这一点我们特别提倡的,可以向三星学习。         

因为在70年代的时候,山西做得到的地方制造业,所以他受尽了日本美国的压榨挤压,日本还有美国都想卡住他。但现在三星的产值占到了韩国的GDP的20%。

三西集团的创始人李秉泽最后给他儿子传了两个新法。第一个就是唯有在技术上求生存。全力以赴在专注技术上的突破,第二点就是关于中国文化,他非常推崇专注的"呆若木鸡"的哲学理念。         

作为一个投资者来说,要去寻找这样的好企业,能通过经营管理在成本上真正的做到最低,产品能真正符合顾客需求,在技术上能不断更新进步,同时能融入当地的新兴的的文化和品牌。

去年底看到重大变化,新能源行业供需将逐步逆转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中国新能源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困难,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轨迹?

赵诣 :实际上,新能源行业包括光伏和电动车两个主要领域,尽管它们都被称为新能源,但商业模式有较大区别。在这里,我可能更多地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讨论。         

总体而言,新能源在我们投资组合中的比重相对较高,原因在于我们认为有三个观点支持这一配置。         

首先是需求层面,需求分为长期和短期。从长期来看,新能源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展。

我记得有一家龙头企业在两三年前的年报中提到,他们不仅仅是电动车公司,而是一家能源公司。我们可以看到,新能源的应用场景在不断扩展,从电动车到储能,包括重卡、环卫车等更多应用场景。

短期内,我们看到去年,特别是2023年,光伏组件和电芯价格因原材料硅料和碳酸锂价格快速下跌而大幅下降。这导致终端产品价格相对于2022年底几乎减半。一旦价格企稳,需求可能会迅速释放。这也是我们春节后观察到的情况,尤其是光伏组件和锂电池产业链的排产和需求速度快速增长。

实际上,我们在元旦前和春节后的调研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元旦前,一家公司对2024年的需求非常担忧,态度非常严肃。但春节后,我们发现他们的态度明显放松,面带微笑。这表明他们的需求明显增加,产能利用率开始快速提升。这也是价格下降带来需求提升的一个例子。

另一个问题是供给。在2020年和2021年行业快速发展期间,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增加;另一方面,许多企业跨界进入新能源行业,进行转型;同时,新能源企业本身也通过再融资快速扩张。这导致从2023年开始,随着产能释放,全球进入逆全球化阶段,产能过剩问题显现。    

当然,从去年底开始,我们已经看到一些重大变化。一方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开始强调限制过剩产能。包括央行在内的各个层面对过剩产能的融资进行了限制。政府投入、银行贷款和二级市场融资都出现了较大制约。

从报表上看,从2023年三季度开始,整个行业的资本开支首次出现约30%的快速下滑。到今年一季度,我们预计整体投入的下滑将进一步扩大,可能达到50%左右。考虑到需求的快速增长和供给开始收缩,我们认为行业供需将逐步逆转。

第三,逆全球化过程中,企业依靠什么生存?我们认为,这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两三年的供需错配中不断增强,这是为什么?         

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即使在政府限制或制约的情况下,当地龙头企业仍然选择中国的公司进行配套,这直接反映了他们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企业在过去几年已经提前进行了全球化布局。例如,去年我们调研越南时发现,许多企业在土地和人力成本较低时已经开始全球化布局。这使得他们在2023年到2024年的海外工厂收入占比逐步提升,尽管我们面临逆全球化,但他们通过海外工厂的设计实现了全球化进程。

这也体现在竞争力的第三个方面:产品竞争力和通过提前海外布局增强的竞争力。即使在逆全球化过程中,他们的竞争力反而在加强。这是我们对新能源非常坚定看好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二,通过海外布局和供需错配过程中的内功修炼,他们的竞争力都在加强。

因此,我们认为,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这些企业可能会逐渐将过去积累的优势体现在财务报表上。这是我们对新能源非常坚定看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在选择上,我们首选公司壁垒足够深、护城河足够高的公司。这些公司可能因为担心供给过剩或逆全球化而获得较低的估值或较高的风险补偿。一旦海外需求和供给出现逆转,这些公司由于已经处于较低的估值水平,恢复过程可能会相对较快。

第二,对于那些壁垒相对较低的公司,我们会相对谨慎。因为它们的竞争力可能不像我们所倡导的那样强大。对于这类公司,我们需要在观察过程中决定是否继续投资。         

因此,我们更倾向于从个股或公司竞争力的角度选择投资标的。          

统一市场叠加数字经济会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主持人:科技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引擎。然而,在当前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王总,您如何看待中国科技行业的发展和投资机会?         

王国斌:我认为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全球视角来看待问题。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机会层出不穷。《奇点临近》一书的作者指出,指数效应是非常强大的,意味着只要某个方向符合物理化学资源的基本原则,最终就一定会实现。

他预测到2045年将产生与人类智能相媲美的人工智能。现在看来,这个时间可能会提前,到2035年可能就会产生在许多方面超越人类能力的人工智能。 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我们有一个巨大的积极因素:中国有14亿人口,内需市场巨大。这样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在科技的推动下,会产生巨大的增长潜力。    

因为知识经济是一个规模导向的经济,统一的大市场加上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会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一个例证,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带来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AI关注两方面,算力国产化和应用场景     

主持人:AI现在也是一个全球热点,它代表了新的一次工业革命。赵诣,您如何看待AI在中国的发展和投资机会?

赵诣 :AI的发展或者说整个行业的变革,实际上是在2023年3月或4月CIGPT发布之后。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来看,因为AI的核心基础是需要算力支持。         

这也是我们在ChatGPT发布后投入更多研究精力的一个重要原因。整个行业的规模离不开算力,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逆全球化和中美关系等国际局势影响下,国内算力与海外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首先需要判断AI是否是我们一定要参与的领域。如果我们的行业发展已经过了基点,进入了一个快速的非线性增长阶段,那么需求就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需要找到这个快速增长的高速公路上哪些位置是收费站,这对我们来说更为重要。我们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国内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国内算力的需求,将快速提升。对我们自己的算力需求的提升越来越迫切,这是我们认为未来国产算力或国产替代需求将快速提升的原因。

从微观层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行业的应用,尤其是去年12月底,我们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明确的落地方向。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商业应用,包括音乐和电影行业。这意味着,随着AI大模型的发布,越来越多的行业应用场景开始出现爆发式的需求和应用。我们认为,除了国产算力的国产化之外,一些细分行业应用场景,随着AI算力的智能化和迭代速度的加快,可能会带来很多行业应用场景的需求。         

因此,我们关注的一方面是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算力国产化,另一方面是AI发展起来后的一些细分应用场景,这些可能是我们可以投资的方向。

在移动互联网兴起后,许多国家的头部企业更多地来自于应用端的爆发,这是我们后续需要重点关注的两个方向。

市场潜龙在源,空间无限

主持人:最后,请王总给大家做一个总结。

王国斌:我们现在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要进入差异化竞争,所以中国的企业还有中国的企业家越来越杰出。随着新国九条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改革落实,我相信虽然目前的市场仍然是潜龙在渊,但空间一定是无限的。

来源:投资作业本Pro 作者王丽

更多大佬观点请关注↓↓↓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相关文章